很难说安徽省外的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但身边还是有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朋友,对外地人对合肥的印象也略知一二。应该说,最极端的观点是省内外省农民工的观点。有人觉得合肥特别好,有人觉得合肥特别垃圾。其实对于大部分外省人来说,如果没去过合肥,真的没有太多印象。印象最大的应该是安徽省会。除此之外,没什么好说的。什么高科技高地,大湖名城的外号,我觉得还是等合肥真的在某些领域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再说吧。
要说安徽省外地人对合肥有什么印象,这个可能不同的地级市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说实话,从沿江城市和皖南城市搬到合肥工作的人不多,大部分都去了上海、南京、杭州或者苏州、无锡、常州。皖北几个地级市,在合肥工作的外地人普遍比较多。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皖南人不爱安徽,看不起合肥,所以皖北人可以为安徽贡献青春,这是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从皖南、沿江的地级市到上海、南京、杭州相对方便,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大多出省。但是皖北几个地级市周边也没有更好的地方了。往西,是河南,半斤;北边是徐州或者山东,不比合肥繁华。到江浙可能有点远。因此,来自安徽和来自合肥不同地区的外地人的比例仍然有很大差异。
你对合肥的印象如何?在我看来,合肥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
首先,合肥发展真的很快是事实,尽管有吸血变胖的气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省会发展好,省会发展快,当然是好事。不过除了省会城市,下面的姐妹城市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就不好说了。优先发展省会城市没有错,尤其是合肥这个位置尴尬的省会城市。与武汉、成都不同,湖北、四川人外出打工。无论是北京,天津,沪宁杭,还是珠三角,都有点远。留在省会是最好的选择。安徽不是这样的。安徽人外出打工,大多去上海南京杭州。
我这里没有贬低合肥的意思,但这是事实。合肥现在说收入,可能比下面的地级市有一些优势。但如果你看看合肥的房价,毫不夸张的说,合肥的吸引力甚至不如芜湖。所以作为一个安徽人,笔者希望合肥的发展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产业和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业上,而不是打着创新高地的牌子卖房。希望安徽能早日像长三角一样遍地开花。
其次,合肥的野心确实不小。作为南京和武汉之间的“酱油”,尤其是东临南京,合肥本身也曾被纳入南京都市圈。野心勃勃的合肥怎么会愿意永远在武汉和南京之间打酱油,把巢湖一分为三,建地铁和米字形铁路枢纽,把长江分流到淮河?最近十年,合肥可以说是一年一小步,几年一大步。不仅缩小了与南京的差距,也确立了在本省难以赶超的优势。合肥作为安徽省GDP最大的城市,是其背后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的总和。当然,如此大量的地方不一定是正常现象,但无论正常与否,合肥都陶醉在快速发展的喜悦中。
野心当然是好的,但我希望是为了安徽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合肥或者南京这些有优势的地方。
第三,合肥发展机遇好,前景非常好。为什么合肥有好机会?不用说,社会上的人都知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合肥的交通不再是去南京绕道蚌埠的尴尬局面。在八横八纵的时代,合肥的交通在整个中东部地区算是最大的赢家之一。正在进行的引江济淮工程将大大改善合肥的生态环境和水运能力,使合肥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分三环巢湖,合肥的人口红利从过去的500多万变成了近800万。这么多的机会,这么有力的政策,合肥不胖真的没道理。我也相信合肥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第四,合肥的市容和景观都很好,景观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也很重要。合肥作为省内财政实力最强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还是非常关注市容市貌和城市景观建设的。老护城河周边的公园,很多文物的保护,旅游景点的开发,都是可以的。给外人一种很干净很讨喜的感觉。
最后,合肥还有一些不足,不想讨论安徽人说了很多年的牢骚。
无论是大湖名城、县级市、创新高地,还是传销之都,作为一个安徽人,没有人不希望安徽发展得更好。就合肥而言,既然成了安徽省的省会,下面的姐妹城市如果面对安徽很多地方发展不好的情况,抱怨也是正常的。如果不抱怨合肥,还应该抱怨南京吗?但抱怨归抱怨,笔者还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安徽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安徽各个地级市县的安徽儿女,脚踏实地,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发展好自己的经济,让安徽的经济早日有一个质的飞跃。也希望合肥能早日引领安徽,真正融入长三角,让淮河和长江两个纽带早日成型,让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大别山等无数景点更好地展示自己。
(相关图片来自网络,慧能城的标题,谈历史地理,谈人文教育,看社会情况,谈地方发展,喜欢边肖文章的朋友欢迎喜欢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