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喊出“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倒塌”,高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喊出“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提出的“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是,辛亥革命“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均田制”的理论也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辛亥革命至今已有110年。一个多世纪以来,“振兴中华”一直是回荡在中华大地的时代最强音,成为挑战中华民族战胜外侮内忧、抗击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振兴中华”的提出与发展
1894年,震惊世界的甲午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屈辱而悲壮的一页。当甲午海战的浓浓硝烟尚未散去,当大清帝国的王公大臣们忙着割地赔款时,又一件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发生了: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发起并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为振兴中华,维护国体而立。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感知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孙中山以极大的焦虑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及时揭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历史主题,使历史的混沌大潮奏响了高昂的旋律。
“振兴中华”战略构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自强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形势的变化,孙中山不断升华和深化“振兴中华”战略构想的主旨和内涵。1995年2月,他在香港振兴中华学会章程中重申:“成立本会,联络中外有志之士,强调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刊文,将“振兴中华”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爆发,他把“振兴中华”引申为“驱逐鞑靼,恢复中国”;中华民国的建立,均田制”,从而将“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升华为辛亥革命的宣传口号和政治目标。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撰写了《实业计划》和《国家战略》,把实业救国思想作为“振兴中华”战略构想的核心和枢机,充分体现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社会抱负。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和审视实业计划和建国方略,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自觉而清醒地把握住了“振兴中华”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
伟大的梦想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现实。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以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要里程碑。它从完整意义上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探索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客观因素的压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孙中山先生生前未能看到“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成为现实。然而,他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逆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宽广胸怀和宏伟愿景,大力倡导并付诸实践“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和历史抱负,希望中国人民“以中国改革和发展为己任……集中精神,奋力前进,顺应世界进步的潮流。”
一百多年来,沧桑改变了世界。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振兴中华”正在成为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沉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愿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能告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的是,旧中国的积贫积弱,曾经使他们十分担忧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中国现代化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上官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邮箱:shhgcsxh@163.com)
主编:王镇文字编辑:王镇标题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曹丽媛
来源:作者:刘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