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思想区别

50d2022-07-07  17

文|颜小二叙述哲学文本

千百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有谁能和孔子抗衡,那一定是道家的老子。孔子以其积极有为的治国理论深入人心,而老子则以其超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吸引了无数中华儿女。

千百年来,有人说两个学派互相竞争,有人说互相成就,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无法超越的经典。那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对立的吗?两人背后的学校是互补的,还是背道而驰的较量?颜小二觉得是前者。

在颜小二的心目中,儒道两家虽然有着看似“对立”的地方,但两家学说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为两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两个学派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甚至相同。

现在我就从儒道两家的“出发点”入手,通过儒道两家看似对立的观点“仁爱他人”和道家“天地无心”,和大家一起论证儒道两家到底是统一还是对立。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考和启发。

1.儒家理论思想的“起点”:人类社会的秩序。儒家的中庸之道,孟子的浩然之气,以其积极有为的“治国平天下”的君子精神,受到了全世界无数人的追捧。在这里,儒家思想的服务对象可以是生活在这个大社会中的人民,也可以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对人民进行管理的人,但在颜小二的心目中并不太精确。

儒家、孔孟留下了许多代代相传的经典理论,包括教导人们如何温良恭俭让,如何修身养性成为君子,如何德能当道。实际上,在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在为古代社会秩序的稳定奠定基础。

总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某一类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它的服务对象其实是“人类社会的秩序”。

2.道家思想的“出发点”:人的内在秩序,但道家的气质与儒家有些不同。道家有一种“隐”和“隐”的气质,他们似乎不用说话就能“赢得法庭”。这就是道家的高明之处,也是道家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师法自然”。很多朋友把老子的无为观和自然观的简单等同于数量关系上的“零”,其实不然。

道家把“无为”比作“鲁莽”,“自然”比作“过度”。

道家的“无为”不是躲在山里,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而不是出于一己私欲。这个内涵和孔子周游世界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道家的“无为”是“功利之举”的对立面。

所谓“自然”,其实对应的是“过剩”。孔子说“一切皆有可能”是中庸之道,老子说“一切逆道而行,必逆极而行”。其实都是在说一个“度”。也就是说,从道家的角度来说,消极的隐居是一种“过”,过于功利也是一种“过”。前者会让人枯萎,后者会让人成为欲望的奴隶,这不是道家老子所提倡的。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道家的老子的当事人并不像儒家的孔子那样客观、接地气,道家的老子会更加抽象、本质。它的很多观点都是从“心”出发,从我们对世界层面的认知出发,针对的是我们内心的秩序。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道法自然”的“无为”时,如果身处充满诱惑的名利场呢?心不动,就坐着不动,井井有条。

3.儒家的仁与道家的不人道,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理解儒家的仁与道家的不人道这两个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概念,就会容易得多。

儒家的“仁”从孔子开始就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仁有丰富的内涵,但不妨碍我们具体讨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孔子曾经回答过“仁爱他人”,这就告诉我们,仁在人身上的一个体现就是“爱他人”。爱情呢?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因为你能感同身受,你能对别人的经历产生“共情”,你才能理解别人的悲喜;因为我们明白了自己趋利避害的本性,然后才能推动自己和他人去理解别人面对一件事情时的心态。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更加慷慨、豁达、善良、谦逊、宽容、友善。

其实说得更透彻一点,儒家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克服了一个“私”字。因为他们可以“无私”,他们可以推动自己和他人去理解他人。

而道家也提出了“不人道”,其实比儒家的“仁”更根本,或者说更“严”。

在道家看来,一个真实的存在是没有“仁”与“仁”的概念之分的,所以就有了道家的“天地无情,万物为草狗”,即天地对待用草编织的狗来祭祀,并没有“偏爱”,不会因为它们是祭品就让它们少受点雨或多受点阳光。万物无偏爱“天地”

也就是说,在道家思想中,“仁”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需要刻意去约束自己与“仁”相对的气质或秉性,因为这些“气质”根本不存在。道家的“仁”其实是儒家的“仁爱他人”的高级版本,道家的“仁”其实是儒家“仁”的理想状态。

4.儒道并不对立,其学说的精髓是殊途同归。也就是说,在颜小二看来,儒家和道家似乎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一个是“仁”,一个是“无情”。其实两个学派的区别更多的是一个服务于“人类社会秩序”,一个服务于“人的内在秩序”。

同时,这不仅仅是儒家和道家的道理。百家争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只要你关注一下,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理论虽然都是百花齐放,但都是为了“稳定人类的社会秩序”和“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展开的。只是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论述,以至于各有特色,比如墨家、法家等等。当然,以上也是颜小二的一些想法。可以做个参考,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本文为闫小二哲学著作原创独家发布。如有处理、抄袭等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必究】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两周内)。如果你喜欢他们,请喜欢他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国学的哲学知识,如果你想从电影、文学作品、历史等各种文化中观察更多人性的高贵和悲凉习俗,可以关注@颜小二的哲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69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