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分享生活、展示才艺、从事社交活动,网络直播平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表演糟糕、宣传一夜暴富等问题。近日,一篇关于某网络主播短时间内获得网友数千万元打赏的文章流传,因“打赏”致富引发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记者:这是某平台某网络主播的直播,有观众不断给她虚拟礼物。这份名为“至尊守护者”的礼物折合人民币1万元。在一次直播中,主播收了30份礼物,总价值30万人民币。
前不久,网上流传一篇关于主播短期“打赏”1000万元的文章,文中称她近年来直播600余场,累计虚拟礼物达3000万元。这里所说的“打赏”是指观众通过直播平台购买虚拟货币,然后兑换成虚拟礼物送给主播。直播平台会将“打赏”礼物的价值进行转换,与主播进行分成,这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了获得“打赏”,主播会想方设法让粉丝“刷礼物”。这是一个主播和另一个网络主播玩的在线挑战PK游戏。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比较双方粉丝赠送的礼物,输的一方将受到游戏的惩罚。有粉丝不断送礼物支持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最高竞价是66666摇币的“至尊礼炮”,折合人民币9523元。
近年来,一些媒体一直在猜测这位网络女主播的巨额报酬,如“最多一天赚500多万人民币”。在打赏她的人中,一个名为“师父”的账户的礼物超过了8000万元。就在大家都在议论这个人真实身份的时候,这个账号悄悄换了个网名,从网络上消失了。
虽然“巨额悬赏牟利”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用这种“套路”吸引网民“打赏”牟利的行为和宣传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冲击着社会心理。
网友:太高的一笔钱可能会造成社会上的这种虚荣和攀比。
网友:有些主播用一些PUA(情绪操纵)甚至阿谀奉承来赚取打赏,这也是对用户的不尊重。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奖励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背后真正的奖励有多少?这一信息并非完全不准确。在全社会,尤其是在未成年人中,制造一种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虚假现象,对未成年人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害的。
虚假炒作“网络名人”诱导网民消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络主播和平台会使用一些虚假手段获取“打赏”,比如找“信任”冒充粉丝,伪造主播的热门流量数据等。,诱导不知情的网友跟风。
95后网络主播小王告诉记者,一些主播通过连麦PK刺激粉丝打赏的行为,被称为“骗票”,之所以称之为“作弊”,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套路。比如运营团队会假扮粉丝刷礼物,制造紧张气氛,然后骗网友跟风。
网络主播小王:其实都是公司内部的人。我们假装不认识然后PK。因为我的几个朋友在Tik Tok有四五百万粉丝,所以他们有时候也要刷一些这样的礼物,和他们的活跃人气基本一致。
数据造假抬高粉丝送礼心理价位。
为了提高主播的知名度,吸引观众,直播数据也会被篡改。在团队运营下,实时在线人数只需要在后台更改设置,就可以统计出累计时间段内的所有流量。另外还有一个“乘法”操作,可以让主持人数量比真实数据多1000倍甚至更多,从而抬高主播价格,抬高粉丝刷礼物的心理价位。
很多网络平台存在暗示等低俗现象
有一些主播为了增加打赏金额,通过露衣、轻佻言语、许诺礼物“让利”等方式吸引用户。,甚至以性影射、软色情等方式引诱“打赏”,导致网络直播平台存在不良信息。
在某直播平台,记者随机进入其推荐的“热门”板块,发现有含有性暗示、诱导用户打赏的直播。
网络主播衣着暴露,骂人,目的只有一个——让网友充值打赏。有的主播不露脸,而是把镜头一直对准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的则用暴露的衣服诱导用户浏览所谓的体育展示和比赛解说,进而成为所谓的“粉丝”。有网络直播经验的小王说,这种“软色情”是网络直播获取打赏的快捷方式。
网络主播小王:主播唯一的收入就是你的脸,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么漂亮那么出彩,你今天直播4个小时,可能就没有收入了。既然直播了,那肯定是用最赚钱的方式做的吧?
网络主播为了利益最大化,通过文字和肢体诱导网民关注。据记者调查,这样的套路已经成为行业规则,出现在很多网络直播平台。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很多平台都和MCN机构有合同,MCN机构会选择可能带来巨大潜在流量和打赏金额的主播。至于主播怎么播,这个平台和MCN机构之间可能有一种默契和妥协,会允许主播做一些旁门左道的行为,因为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带来流量和打赏金额。
据统计,2018年以来,网络直播app数量持续上升。目前仅苹果系统就有240多个网络直播app。当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直播”二字时,会看到大量APP推荐弹出。在app名称中直接列出“深夜美女”、“私人视频”、“挑逗味道”等性暗示词语,甚至直接打出“聊天”字样,诱导用户下载使用。
“奖励”误导青少年,助长不良社会风气。
针对网络直播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表示,网络直播“打赏”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导致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这种以金钱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奖励为基础的现象,容易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
记者发现,很多网络平台都有大量的大学生主播。有的女生衣着暴露,“为了报酬”嬉笑打闹,有的大学生在宿舍“组织”直播。
中国社科院青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在对网络直播行业生态的调查中发现,大量大学生有成为主播的强烈愿望。由于“主播获得天价报酬”、“主播成为致富捷径”等媒体网络炒作,一些青年大学生形成了卖笑撒娇的“畸形”致富观。
网友:网络名人暴富太不可思议了。会让当代青年学生觉得当网络名人比努力学习更赚钱。
青少年认知能力弱,自制力低。他们受不了主播“去打赏”“去打赏”的诱导。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毫不吝惜地打赏主播。前不久,江苏南通一名15岁少年将爷爷奶奶辛辛苦苦攒下的8万元医疗费全部打赏给某网络平台主播。一天,单笔充值金额达到1万元。
近年来,用尽积蓄甚至挪用公款打赏主播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报道触目惊心,如“亡夫打赏主播250多万”、“贫困生借款10多万打赏主播”、“90后男出纳贪污4826万公款一年打赏主播2000万”。一些网友为了和主播保持联系,不惜“打赏”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东西,对家庭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抓共管“打赏”乱象亟待系统整治。
针对网络直播中的“打赏”乱象,网站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审核,从源头上解决不良现象和行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通过齐抓共管,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治理体系。
要完善“青年模型”和防沉迷功能。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要求,多家视频平台推出了“青春模式”和防沉迷功能。在这种模式下,青少年无法观看直播、打赏充值等。如果他们每天使用40分钟,将被强制注销,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不能登录。
建议性等“擦边球”行为需要不断纠正。
一些网络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吸引眼球,利用算法技术向用户推送违反公序良俗的音视频内容;一些网络平台藏污纳垢,允许主播传播性暗示或色情信息,甚至引诱用户跨平台从事违法违规交易。对此,国家网信部门进行了多次整改和严格监管。
抓联合管理,加强网络直播规范化管理。
2020年11月2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严格规定不能打赏未成年用户,禁止暗示、引诱、鼓励用户大量“打赏”。今年2月9日,国家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网络直播平台应当对单一虚拟消费品和单一奖励金额设定合理上限;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提出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为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来源:央视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1829400", container: "_9ln7lnhpfz", async: 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