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意识到了的存在

app是什么意思2022-07-07  16

利维坦按:

现代人在面对意识和大脑的相关谜题时,其实并不比一个世纪以前的人强多少。即便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完整地将大脑中每一条神经元的位置和走向,每一股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都细致无遗漏地画在同一张纸上,可能也无法解释这些黏糊糊的组织何以产生思想、情感与自我。

这就使得关于意识的讨论有着许多猜想:有些人认为意识是种幻觉,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无处不在;有些人希望将其往回推演到神经元运动的生理基础,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分割的宇宙整体现象。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得出一个普遍答案,但是谁知道呢?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曾有这么一句话,针对位置和走向,每一股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都细致无遗漏地画在同一张纸上,可能也无法解释这些黏糊糊的组织何以产生思想、情感与自我。位置和走向,每一股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都细致无遗漏地画在同一张纸上,可能也无法解释这些黏糊糊的组织何以产生思想、情感与自我。

这就使得关于意识的讨论有着许多猜想:有些人认为意识是种幻觉,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无处不在;有些人希望将其往回推演到神经元运动的生理基础,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分割的宇宙整体现象。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得出一个普遍答案,但是谁知道呢?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浪费时间。

马文·明斯基(1927-2016),© AP Photo/Robert Kaiser

200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法院给一个无罪之人判处了死刑——此人名叫特丽·夏沃(Terri Schiavo),是个被现代医学判定为“没有康复希望的永久性植物人”。在法院的命令下,医院于当地时间3月24日下午摘除了特丽的辅助进食管,41岁的人生在7天后因脱水终于走到了尽头。

实际上,这项决议是在特丽的丈夫迈克尔·夏沃(Michael Schiavo)的强烈要求下做出的,此时的特丽处于植物人状态已有15年——换句话说,医学认为她的意识早在15年前就已经消失了。

而迈克尔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特丽多年前曾对他说过:她不会选择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残喘过活——尽管这只是迈克尔的一方之言,特丽也从未留下任何遗嘱。

年轻时候的特丽与变成植物人之后的她。© trexrunner

然而,此事所引发的一系列争论直至今日依然存在,关于安乐死、人权与监护人制度,而最关键的是:科学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有意识?

当我们在谈论意识,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什么是意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折磨了人类数千年。

我们所谓的意识可以有很多层含义:感觉、记忆、情绪、判断、自身觉知……它们就像不同形状的积木相互嵌合,最终构成了那个我们称之为“意识”的东西。

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比如“意识是那个在我们熟睡且无梦时会失去、醒来之后又重新出现的东西”,又或者是“那个指导我们如何生活与生存的东西”……但是,无论哪种描述都只是不同手法的隔靴搔痒,意识从未有过足够完整、准确的定义。

© corticare

意识有“本质”吗?如果有,那个本质又是什么?

现象学哲学认为:人类一切理性思考的对象,都只能是现象而非本质。我们能够描述和讨论的,也只有现象而已。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意识,正是因为意识是一切描述和讨论的起源——进而,是一切事物知识与价值的起源。我们能、且只能通过意识把握自我和世界。

在特丽案里,变成植物人之后的特丽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无法对外部刺激做出丝毫反应。她的大脑皮层早已萎缩成了正常水平的一半大小,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陷入了死寂,脑电波平静没有波澜。

但是得益于脑干的正常运作(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不幸),特丽的心脏仍在继续跳动,肺部也依然能够主动张弛维续着呼吸。这既是丈夫迈克尔痛心疾首的原因,也是特丽父母仅有的全部希望——他们认为自己的女儿可能处于一种半意识状态(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最低限度意识状态”),未来仍有苏醒的可能。

在这张广泛流传的照片中,特丽面对母亲似乎露出了笑容,这也被支持者认为是她仍保有部分意识的证明。但是根据医学界的观点,这只是特丽的无意识表现。© Time

特丽的父母强烈反对女婿的选择。他们与迈克尔多次对簿公堂,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甚至连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后来也站在了他们这一边。只是,基于对特丽脑损状态和普遍人性的权衡,法院最终还是选择帮助她提前结束了生命。

面对意识问题,科学适用吗?

科学该如何解释意识?或者我们应该这么问:关于意识的研究,算科学吗?

我们长期依赖的科学体系提供了这样一套解释链:先用微观层面的物理来解释化学现象,再用化学来解释生物学现象,最后用生物学来解释部分的心理现象。

比如说,炸鸡之所以闻起来那么香,是因为高温烹饪过程重组了气味分子,而气味分子又刺激了鼻子里的嗅觉细胞产生上行电信号,最终在脑子里形成“香”的感觉。

© maangchi

但是意识难题似乎没法套用这条解释链。一方面,个体经验告诉我们意识是个明确存在的东西——在笛卡尔看来,它甚至是我们唯一能确定存在的东西;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我们最确定和最熟悉的东西,却不遵循任何已知的科学规律——大脑最后怎么就形成“香”的主观体验了?它在前一秒还分明只是一连串电信号啊。

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让意识“符合科学”。

好在这并不会阻止科学家的探索热情。就像我们虽然搞不懂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也依旧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尚未解开的意识难题并不会妨碍我们发展基于意识的科学。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神经学家米格尔·尼古莱利斯(Miguel Nicolelis)就和同事在实验室里创造出一项科幻意味十足的技术——脑机接口。米格尔的脑机接口技术并不需要先完全搞懂意识究竟是什么,他们只需要捕捉与意识相关的神经元电信号,再用这些电信号驱动外部装置运动,就可以实现“意识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一开始,他们在恒河猴上做实验。等到2014年的时候,他们帮一个截瘫患者在当年的世界杯开幕赛上成功开球——这个幸运儿只需要像正常人一样动一下心念,就可以驱动身上的机械设备带动沉默的右腿运动开来。

© medgadget

对于全世界2500万名有着严重脊髓损伤的人来说,这样应用于意识的技术将是莫大的福音。今天下午2:00将在线上召开的腾讯科学WE大会上,米格尔将和观众分享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他对大脑互联网络的未来畅想,以及为什么他觉得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战胜人类。

我们不可能说清楚意识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的,也不可能说清楚为什么会进化出它。关于它,没有任何值得一读的文章。

——英国心理学家斯图尔特·萨瑟兰(Stuart Sutherland)

在今年腾讯科学WE大会的演讲嘉宾里,日本学者中内启光所研究的器官移植领域也和意识难题息息相关。他在去年首次获得含有人类细胞的动物胚胎实验准许——为了解决紧张的器官供需关系,中内启光希望在动物体内培育人类的靶向器官,从而帮助更多人恢复健康乃至延续生命。

中内启光。© scopeblog

你也许会觉得器官移植跟意识难题关系不大,换个肝换个肾的,怎么会影响到存在于大脑之中的意识?

但意识的另一个诡异之处便在于,我们甚至搞不懂它是否真的只跟大脑有关。

1988年,美国舞蹈演员克莱尔 · 西尔维亚(Claire Sylvia)经历了一次心脏移植手术。在手术结束的5个月之后,她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高瘦的年轻男性,他们在梦里拥抱、亲吻,彷佛融为了一体。可惜克莱尔并没看清那个人的长相,只知道他叫蒂姆(Tim)。

克莱尔 · 西尔维亚。© toptenz

但是克莱尔有个强烈的直觉:梦里的蒂姆就是自己体内那颗心脏的上一任主人。于是她开始了对心脏捐献者的寻找,最终几经周折,终于在缅因州见到了捐献者生前的家人。

而那个捐献者,“很凑巧”地就叫蒂姆。

更奇怪的是,以前从来不吃青椒、鸡块,不喝啤酒的克莱尔,在手术后居然对这些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这些也“很凑巧”就是蒂姆生前爱吃的东西。

克莱尔认为,她以某种未知的方式“继承”了心脏前任主人蒂姆的一些记忆与性格。这听起来也许有点难以置信,但是在一项研究中,20%接受心脏移植的人都在术后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的食物偏好、音乐喜好、性别取向、娱乐兴趣等个体性格特质,都在术后表现出与捐献者相似的情况。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A:1013009425905)

()

医学上确实有个概念叫“细胞自主性记忆”,意指一些记忆可能会存储在单个的细胞中,哪怕那些细胞并不属于我们的大脑。移植到体内的器官的确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意识——而这也将是包括中内启光在内的很多科学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意识难题为何如此诡吊?

近些年来,关于意识的讨论成了一个热度极高的学术领域。它就像是一个位于市中心的交通枢纽,哲学、神经学、量子力学、神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几乎所有我们能够想到的热门研究方向,都在这个枢纽上不可避免地有所交集。此情此景,前所未见。

© thoughco

但要放在几十年前的话,其实很少有科学家正儿八经地研究意识。它就像是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一个谁都不愿意提起的禁忌。

不是不敢提,而是不知从何提起。科学家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反常的东西,哪怕是面对诡谲的量子力学,科学家也大概知道他们要研究什么,至少是知道该如何着手研究。但在意识问题面前,以前的科学家却总是束手无策——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甚至连科学能否解决它都不太确定。

实际上即便是今天的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尽管越来越多人开始踏入这个领域,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时还得吵吵架。

© theatlantic

关于意识,我们目前能确定的只有两点:首先它是一种思维,可能基于感官体验,可能基于内在构想;其次它绝对主观。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共通的现象来得出“其他人也具备意识”的结论,比如我们都要吃饭和睡觉,都可以用语言交谈。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漩涡状的中心,整个世界在这里显现出自身;或者说一个孔洞,世界通过这个空洞意识到自身。

——英国作家阿兰·瓦兹(Alan Watts)

但是严格来说,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其他人是否具备意识,就像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一块石头是否会思考一样。

大卫·查默斯。© youtube

意识研究的现代先驱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且极端的思维实验:哲学僵尸。这里的僵尸并非那些电影中常见的行尸走肉,浑身是血,在街上缓慢挪步觅食脑子——哲学僵尸的外表和行为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他们会哭会笑,会说话会睡觉——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僵尸没有任何内在精神体验。

比如当被门夹了一下手,哲学僵尸同样会“疼”得哇哇叫,你问他为什么叫,他也会和正常人一样告诉你“因为很疼”。但其实他并没有感到疼痛,他只是这么说而已。因此,我们始终无法确定任何一个他人是或不是哲学僵尸。

© giphy

那我们自己呢?

你会疼,你会思考,你有七情六欲,这些都是你会用来证明自己不是哲学僵尸的证据。但是——疼是什么?思考是什么?七情六欲又是什么?

现象学哲学还认为: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即意识的意向性)。我们并非先有的意识,再把它像工具一样延展到相应物上——意识只在起作用的时候产生——与此同时,我们也将意识到意识本身。此为意向行为的自我奠基,与唯识学里“自证分”的概念略有相似。

那么当对象缺席,当意识不存在的时候,它又在哪里?

一场幻觉?还是人类真的不太行?

印度教神话中,整个宇宙不过只是创世神梵天(或有言是毗湿奴)所做的一场梦。梵天一旦睡醒起身,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世界都会像落叶一样被他从梦中抖落,消弭于虚无之间。等到梵天再睡过去,新的世界又开始了另一番轮回。

© public

那有没有可能,意识也只是一场幻觉?只是我们在梵天的梦里所做的另一场梦?

我们关于存在的感觉,可能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神经学家本·凯利夫(Ben L. Callif)

美国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可能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但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那个。在丹尼特看来,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有意识”,真的就只是“这么觉得”而已。

就像是以前的人觉得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都围着我们转圈;直到17世纪学者们还坚信光是无形的,光超越一切自然法则——笛卡尔关于意识的看法未必信得过,我们的所感也未必真实。那个主观、内在的世界,或许真的只是头骨里那坨粉红色海绵状物质的正常运作结果。

丹尼尔·丹尼特。© warosu

因此,从物理角度解释意识的内在性质是没有必要的,就像一个人傻傻地认为APP图标能够完成它所指代的程序工作。人类的悲欢喜乐、爱恨情仇,说到底只是特定神经元按照特定顺序放电的结果。也许一个神经元的放电无法产生所谓的意识,两个、三个、四个……都还不够。但总之,只要足够多的神经元参与其中,我们所谓的意识就能凭空产生了。

© giphy

你觉得意识存在,只是个生物的正常生理现象,仅此而已。

丹尼特言之凿凿,而他的反对者也是不遗余力地反驳与嘲讽:“这就像你宣称癌症不存在,然后就说自己治愈了癌症。”丹尼特写过一本著作,书名叫《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评论家却挖苦说书名应该叫做《意识没啥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 Away)。

这番论断似乎的确能解释所有需要被解释的问题——而且你找不到任何足够有力的证据来彻底反驳他。但是这样一来,一切关于意识的讨论都没有继续的意义, 否认意识的存在将彻底瓦解自由意志,每一颗人类的小脑袋都会陷入虚无。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

© medium

不会有人阻止你这么想,但是没必要。

相比之下,另一种猜测可能会显得更乐观一些:意识是一种我们尚未掌握的基础概念。

我们熟知很多基础概念,比如空间、时间、质量。当我们谈论一件物体的密度,其实是在拿它的质量与所占空间大小来解释“密度”的概念,而基础概念之所以是基础概念,是因为我们无法将它们再解释为其他事物的结果。这个解释链必须且只能在此打住。

如果意识也是基础概念,我们的确不会再提出“意识由什么组成”这样的问题了——这就好像在问“时间由什么组成”一样荒谬。

时间就是时间本身,而意识就是意识本身。

要知道,19世纪的人们在面对电磁感应现象时同样一头雾水——空间、时间、质量以及牛顿定律无法告诉我们相爱是什么感受,小腹坠胀又是什么感受——就像这些概念同样无法解释通了电的线圈如何产生磁性。直到麦克斯韦建立起电磁学的基础定律,我们才能对电磁感应现象加以解释。

© giphy

意识难题之于现代人,就好比电磁感应现象之于19世纪的人们。它们都真实存在,但又都无法用现有的空间、时间、质量等基础概念进行合理解释。假以时日我们如果能建立起一套关于意识的基础定律,意识也就不再神秘。

但是真的会有那天吗?我们的小脑袋真的能建立起来这套东西吗?

因此,另一拨人开始猜测:意识不是幻觉,但也不是什么基础定律,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意识,只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够聪明。

在进行一切关于意识的讨论之前,我们其实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意识是可以被理解的。

诚然,现代科学在近百年来的急速发展令人惊喜,人类文明一次又一次地破解历史性难题,一次又一次地扩充认知结构。这给人一种感觉:作为人类,我们的大脑迟早能够弄明白它所能提出的一切问题,这会不会有点太过想当然(太过自信)?

© giphy

我们的大脑也许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像十年前的电脑配置玩不了吃鸡。用美国哲学家乔希·韦斯伯格(Josh Weisberg)的话来说,我们好比是“努力理解量子力学的松鼠”。即便科学能够告诉我们意识如何产生,但也很可能只能诗意地止步于此。

至少就目前来说,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大脑有能力解决所有哲学难题。这可能是一种生理局限——也许若干年后的人类大脑能够进化到那个能理解意识的水准,但至少目前它够呛。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的大脑有着不可思议的复杂结构,它内含860亿个神经元,从漫长而孤寂的130亿年的宇宙演化历史中诞生——人类并非空有自信。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我们可以解决意识难题,但也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永远做不到。

© giphy

最近经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论调:人类正在经历着自诞生以来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一个历史的结点(hingey)。科技的发展将地球推向了从未有过的境地——人类首次掌握了足以毁灭这颗蓝色星球的力量。

这不由让人想到费米悖论的一个可能性解释:地外文明并非不存在,只是任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毁在自己手里。

而无论你是否支持这样的观点,都无法忽视每天发生在这颗星球上的巨大变化:从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到摧枯拉朽的洪水飓风,以及时常被刷新的高温纪录——世界正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以前你可能会不以为然,但2020年的多灾多难再次让全世界人都成了命运共同体。

作为可能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一些大脑,科学家们正在尽其所能引导科学的发展,因为这关乎未来。就像现象学的开创者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60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