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主要观点

甲骨文软件2022-07-07  18

记得我在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培训班上,有几个老师反复提到弗洛伊德的名字。他永远是心理学上的重要丰碑,走不了弯路。

关于弗洛伊德的释梦,我想在这里阐述一下他理论中的人格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观点。相信很多人也听过这样的观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将人格分为三类:本我、自我、超我。

我,指的是原始的生命本能。它遵循快乐原则,没有道德是非和时间空限制。其表现就是肆无忌惮地寻求本能需求的最大满足。

与非理性本我相区别的自我,代表了人格的理性和自觉部分,它具有“现实的”行为准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调整本我与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多痛苦的情况下满足本我的需求。

而超我则是道德自我,是父母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它遵循道德原则。超我是以自我理想确立行为目标,以良心监督行为过程,摆脱本我的纠缠,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开展活动。

他们之间经常有矛盾和冲突。自我作为中介,不得不在本我的驱动、超我的谴责和现实的制约之间进退两难,陷入矛盾的人格困境。

弗洛伊德曾经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可以提供能量,而骑士把马的能量引导到他想去的方向。

也就是说,小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如果人格中只有本我和小我两个结构部分,那么人就会变成快乐的、动物性的有机体。当他处于需要的状态时,他会从适当的环境对象中寻求他的需要的直接满足。

所以人格中还有第三个结构部分让情况变得更复杂,即“超我”,它是人格中掌管道德的司法部门。简而言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

比如,当孩子因为嘴馋从水果店偷水果时,会被父母否定或惩罚,孩子会形成“不偷别人东西”的道德观念。对了,可见从小给孩子灌输是非观念有多重要!

当一个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水果,他想吃它。这是工作中的ID。

为了得到水果,他可以去偷或者让他的父母去买。是自我在起作用。

而且孩子知道偷东西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这就是工作中的超我。

我们也可以用成年人的行为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性冲动的男人在街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他就有和她发生关系的冲动。但是,根植于他内心的道德价值观会让他对自己的想法感到羞耻,他会在下一步停止并掩饰自己的冲动。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超我并不屈服于现实,而是制约着实际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不会得到超我的奖励,反而会受到超我的惩罚和制止。

同样,下班后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我们也会主动让座。这个时候,虽然我告诉自己很累,告诉自己想坐,但是超我驱使自己给老人让座。可见,超我会对本我和自我进行控制、约束和引导。

所以这三件事可以总结为:本我的目的是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是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是追求完美。

有些人为了成全自己的好形象,在生活中感到很累,这也和他们的超我对完美形象无止境的追求有关。

解释了这么多,我想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自己?(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种缘分。关注蓝月读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59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