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后延时出发点是好是坏?为什么有些家长不赞成课后延时?

不见兔子不撒鹰2022-07-06  26

按照教育部“双减”政策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实行“5+2”的课后服务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轻家长的负担,即接送时间和作业指导的冲突。

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经过相关部门的激烈讨论才决定实施。但一切都是基于城市教育环境,完全忽略了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的实际情况。

1.教师

许多地区的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一些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3岁。此外,学校缺乏音乐、形体美等科目的专职教师。大多数课程都是由主课教师讲授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备课,至少要批改七八种作业,还要应付各种检查。他每天7点到学校,6点下班,回到家要处理一大堆问题。这种沉重的负担使得很多教师的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政策中提到的“教师可以弹性上下班”,从一开始就注定只是一个美好的“肥皂泡”。唯一为老师制定的政策,开学后就不会再提了,迟早“丁丁打卡”不行,罚款永远等着。

请想象一下,一个疲惫的老师,在这两个小时的延迟中,能保留多少激情。这样一来,延迟中设想的“社团活动”就变成了空句,学生们只能用空再过两个小时枯燥又饥饿的学校生活。

二:学生

面对一群老师的“轮番轰炸”,放学时间近10个小时,学生们也很辛苦,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进校园就给这么大的“决斗”,很容易厌学。只要老师有成绩压力,学生的“减负”就是空的一句话。有的老师宁愿出错,也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刷题。没有经验的积累和习题的锤炼,到考场上的学生都是一群无辜的“小白”。绩效、职称晋升,甚至教师轮岗交流都要进行考核,最终把压力转嫁给学生。所以“减负”的口号是响亮的,但效果一直不大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三:父母

这次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城市里的一些家长。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庭,都有全职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父母。还是有极少数爷爷奶奶只在乎自己的聪明。现在一刀切的延迟对农村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而且现在上学时间和高峰时间重合,给当地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很多农村学校排起了几英里长的队。而且随着冬天白天的缩短,冬天有人说以后可能会错开上学时间来解决交通压力,但是一个家长要同时接两个甚至三个孩子怎么办?冬天要在寒风中站多久?别忘了,现在已经不是独生子女的年龄了。

上课时长、课业、安全、伙食等等一系列矛盾等待解决和处理。在某些领域,拖延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大大超过了拖延的积极意义。但是,拖延还在继续,大家还得耐心配合。毕竟所有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前期或多或少都会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一个和平的社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24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