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什么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登州府2022-07-06  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它是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解决群众的衣、食、住、用、病、生、婚问题。总之,所有人民的现实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方针,帮助穷人翻身解放,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摆脱贫困的根本政治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努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进城乡民生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止境,只有持续不断的新起点”。改善民生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调动经济发展各种要素,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明确体现。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就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只有搞好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大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共同富裕。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重大课题。坚持“一体参保”原则,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体系,完善退役军人工作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可靠和充分的安全保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设定的20项指标中有7项是民生福祉,占比超过1/3,涵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民生领域。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好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放在心上,让人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7日09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23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