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一直是市场上的抢手货。虽然这几年周杰伦的新专辑发行不那么频繁了,但是靠演唱会来吸引资金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全国各地听着周杰伦的歌长大的歌迷朋友也很爱面子,一定要买票。
但如果你问这些粉丝,你愿意为爱豆的演唱会门票出多少钱?那么答案就不一定了——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首先,不管是谁的演唱会,最愿意买单的都是死忠粉丝。
且不说周杰伦2000元的内场票,就是王菲去年被炒到几万元的黄牛票,买家也不在少数。这些人要么不差钱,要么信用卡额度,代表了消费升级时代来自金字塔顶端的购买力。
当然,金字塔尖小,站得住的人少。这个小市场我们就不讨论了。再来看看更有意思的大众市场。
这部分粉丝的一般特点是:
周杰伦的歌曲储备量大于等于30首,听完前奏旋律就可以一起摇摆唱歌,是KTV里很流行的一种战利品。但在花钱买专辑或付费下载时,他们必须权衡自己的财力,根据专辑或歌曲的受欢迎程度做出决定。他们也可能是陈奕迅、萧敬腾、方大同和李荣浩的粉丝。
这些来自大众市场的粉丝是票多的黄牛的主要对手。
和其他自由议价市场一样,大众粉丝和黄牛对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心理定价是不一样的。
比如下面这张微博截图,楼上的黄牛想高价卖,楼下的粉丝想实惠买,形成鲜明对比:
黄牛想卖个好价钱,提高议价空从商业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这些歌迷朋友明明想看演唱会,却不愿意出高价呢?
蔡骏一位同事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她属于周杰伦的脑残粉。她之前在售票网站上成功抢购了周杰伦杭州演唱会的门票,但是如果你问她如果门票没有秒到她愿意出多少钱,她说最多只愿意出20%的溢价。
可想而知,加价80%甚至100%的黄牛要花多少字才能把票卖出去?当然,不排除这也可能是他们的职业乐趣。
所以这让Dig for Money君想起了诺贝尔奖得主塞勒曾经做过的一个类似的实验。
拉塞尔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给一组学生价值3美元的马克杯,给另一组学生价值3美元的马克杯,让这些学生自由交易。
因此,拥有马克杯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马克杯价格应该高于3美元,而获得3美元的学生则普遍认为马克杯的价格不值3美元。
罗素从这个简单的讨价还价环节中得到了灵感,发现了今天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禀赋效应。
知识点:
禀赋是指同样的东西,当自己拥有时,会有更高的价值,而别人会有更低的价值。
以此推论,如果让你放弃某样东西或权利,你要求的回报会远远高于实际价值;如果让你花钱买这个东西或者权利,你愿意出的金额就少了很多。
对此,塞勒举了一个更通俗的例子。他让他的研究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这和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情况很像:
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之间的NBA冠军决赛。你真的想看这场比赛。票已经卖完了,你得去二手市场买票。这张票你要花多少钱?
1998年,乔丹和公牛队之间的NBA冠军决赛。你刚好有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情不能去。你得去二手市场卖这张票。这张票你要多少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330美元;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1920美元。
你没想到吗?在塞勒看来,同样商品的买卖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甚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观点,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我们的“所有权框架”所创造的价值与理论上商品带给个人的价值是不同的——现有的要出售的物品与自身密切相关,是自身的一部分,因此定价必然高。准备的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定价也相应的低。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家里有那么多不要的旧书旧衣,却还是舍不得扔掉。
第二个原因是“厌恶损失”的心理,这个很好理解。就像炒股和割肉一样,当人们出售自己珍爱的物品时,他们会激活大脑中与厌恶损失和疼痛相关的区域。
聪明人通过别人的错误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了解了禀赋效应之后,你是不是更容易理解自由市场的各种报价和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了?
说到这里,挖财真的觉得“明码标价”这个词真的是人类商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商业运作的效率提高了多少!
其实,可以用禀赋效应类比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二手车交易市场,这两年非常火。为什么各种网站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印象最深的广告语只有一句话:没有中间商,没有差价!
因为这句话同时打动了买卖双方的心,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去掉中间商差价后,成交价离我的心理价位又近了一步。
是不是很有意思?
最后,愿没有一票难求的周杰伦演唱会门票。
互动: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一张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生活中,你能想到其他与禀赋效应有关的趣事吗?快来和朋友们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