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今年的洪水会如此严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光看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都在下雨,就觉得没救了。
自然,除了防疫之外,抗洪抢险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议题。人民子弟兵奔赴灾区救援的画面也感动了很多人,仿佛回到了1998年。
但是这两天有一件事从主流媒体宣传到自媒体,让人觉得很奇怪。
也就是王家坝等地泄洪,至少上千人背井离乡,为了整体防洪被迫撤离。
有主流媒体对此大加赞赏,称在抗洪斗争的岁月里,蒙瓦地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局的“王家坝精神”被铸就,随后其他人纷纷致敬、称赞。
虽然这件事本身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从宣传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有待商榷。
国家层面,面对洪水,最高指令是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
这个指示不仅要着眼于在防汛一线做什么(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军人、志愿者和各类工作人员的贡献),还要适用于舆论和宣传。
如果只看围绕王家坝泄洪的各种热门头条,只能感受到王家坝附近居民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可以为了大局牺牲自己的小家。
但如果理性思考,这次洪水过境与之前的疫情封闭是不同的。封闭结束了,大家的家还是原来的样子,正常的生活秩序不会有质变。
但是,一场洪水过后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可能没有家,也没有可以生活的田地。
我注意到媒体采访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正在地里抢豆子的蓄滞洪区村民崔会仁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今天下午豆子田就要被淹了,现在抢有点过了。"
放弃一个人的家庭是轻描淡写的,但它摧毁了多年努力的成果。
当洪水退去,他们再次返回家园,他们将不得不重新开始。
我们普通人写一个计划,遇到崩溃,都崩溃到世界末日了,何况他们?
所以渲染这种牺牲,无非是站在外人的角度“看热闹”。感觉棒极了。
如果你把自己变成一个客户,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
那么,这种宣传论调还符合“以人为本”的标准吗?听起来有点像“我打不过X谁能打得过X”。
还是那句话,这是以牺牲人民为代价来保护大局。
所以很多安徽人如果你看现在王家坝等地关于泄洪新闻的评论区,是很不高兴的。
有网友抱怨,为什么每次牺牲的都是安徽?
其实被牺牲的地方作为泄洪区,事后显然国家不可能无动于衷,肯定会做出补偿。
很多人积极配合疏散,而不是在一些地方做拆迁的“钉子户”。除了他们有顾全大局的精神,国家承诺的保障也能让他们放心。
比起夸大人民牺牲的伟大,我觉得宣传应该以“保民生”为主。
毕竟,如果能看到很多被疏散的当地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如果可能的话)让当地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下,告诉他们大家辛苦了,洪水退去,国家也会帮助你们尽快恢复生活。
最好能表现出大家现在在吃住孩子学习等方面得到的照顾。,这样不仅纯粹的外地人看了会感动,作为安徽人,也能理解村民没有白白牺牲。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
说起来,过去我们在宣传我们抗击灾难的战士时,动不动就打“悲情牌”。
如果只看宣传内容,似乎你们的士兵都是在非人的环境中挣扎,否则无法展现自己的伟大。
显然,这是过去几十年来主流宣传者总喜欢强调的“英雄无私”的主题,所以与今天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
不仅是抗洪的战士,就连宣传科研工作者也不得不说,拒绝国外的高薪,穷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努力工作。
虽然事迹感人,但这种宣传也让很多原本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失去了希望。“为什么为国家工作的专家收入不如三线明星”这个话题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所以,在我们的宣传中,我们真的应该考虑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造神运动”。
可喜的是,今年对抗洪战士的宣传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舆论也开始关注他们的保护,甚至还有一些特别贴心的小福利。
这种宣传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让大家把自己的兵当成和很多人一样的同龄“孩子”,希望他们在抗洪一线也能过得尽可能好。
现在,是时候让宣传人员关注一下被“牺牲”的人了。只要能看到人民在面临如此大的灾难和牺牲后,依然能得到国家的周到关怀。
比如新闻要尽量多。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祖国骄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