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怎样绑鱼钩2022-07-06  22

这个问题极其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名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军队、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制度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个军队使用的情况,因此其级别和规模是不一样的。正确理解编制的关键是必须与具体的军队、具体的时期进行比较。比如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的“军队”最多有7个师,20多万人。是否可以等同于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兵种?

先说我军。如题,革命战争年代用了四个组织名称中的三个:兵团、前线军、纵队。红军早期只用的是前军和纵队。朱茂会师后,井冈山的红四军下辖两个师五个团。这期间,它在湘南受挫后损失很大。因此,在向闽西推进时缩小了规模。三个纵队直属军区司令部,军区首长被称为“纵队首长”,因为这个纵队实际上只有“团一级”。比如林彪担任红四军1纵的纵队领导。

红军队伍发展后,取消了纵队级别的编制,逐步恢复了团、师、军的编制。后来就有了军团和军队的建立。长征时,三个苏区的部队分别命名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当然,红军毕竟还是弱,它的番号确实虚张声势,迷惑了敌人。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有8.6万多人,红四方面军最高峰时有8万多人。而贺老板的红二军加一个红三十二军只有一万三千人,与二战时期的苏军相差甚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纵队”实际上是一个难以界定等级时的临时组织单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还组建了多个纵队,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最初的军衔相当于一个拥有数千兵力的“旅”。随着军队的发展,可以发展到几万人,等于或大于“师”级。所以这个纵队的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2万余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大军区成立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麻烦,在野战军下面成立了“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刚建的时候有四个野战纵队。由于解放区原有情况不同,纵队下有师,纵队下有旅,每纵兵力从一万人到两万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3万人。到解放战争中期,野战军的纵队力量普遍增强,部队有了发展。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布命令,统一全军编制和编号。原野战纵队更名为“军”,所辖师或旅统一更名为“师”,以三三制原则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我东北、华北、华东部队为了执行大兵团的作战任务,早已开始将两三个纵队编成一个兵团,但番号都是自己编的,直到西柏坡的一声令下,才开始正式整理。如华野改编为第七、第八、第零、第十兵团四个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个军。

革命时期,我军没有成立“集团军”。而是在1985年前后实施军队改革时,通过合成和现代化,将原来的“诸军”升级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是旅,与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不同。比如,人民军的首长有武将、正式武将或正式师(旅)的军衔。你听说过“官方集团军司令”吗?这个原理需要透彻理解,就不细说了。

然后,再来说说国民党军队。如题,四个组织名称都是大陆用的,抗战爆发前的组织称谓和军衔太乱,限于篇幅我暂且不介绍。1937年8月后,组建战时“集团军”。理论上,它应该管辖两个以上的军队。但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军级以上的“团”了。所以在1937年到1938年之间,这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团实际上是同时存在的。最终,所有的团要么被取消,要么被重组为集团军。

兰峰战役和武汉战役期间,为了指挥大规模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级别。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比较大。如武汉会战时,长江两岸第五、第九战区的部队编成四个兵团,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为总指挥(注意是总指挥)。其中,李的第四兵团实际下辖七个集团军和三个团共十七个军。由于指挥层级过于复杂,1939年后取消了兵团建制(包括旅),形成了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相对固定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组织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国的援助,在昆明设立了陆军总部,随后将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往湘、黔、桂、粤四省的部队统一整编为四个“前方军”,由鹿晗、张发奎、唐、王担任前方军军长。每个军下辖4至6个军(约等于2个集团军)。其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略低于战区,是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取消了军队的编制。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的野战部队主要采用整编、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部队人数较少,往往在战役中组建临时“兵团”投入战场,然后整编师(或军)直接归兵团管辖。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括为管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例如,豫东战役中的区守岁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战役中的唐第一兵团下辖8个整编师。

这期间,蒋军也有“纵队”建制,基本分两种情况。一是特种部队直属机械化部队混编,即所谓的“快纵队”,从组织层次和兵力数量上相当于一个“装甲旅”的规模。例如,豫东战役期间,黄临时兵团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几个交通警察部队。第二,如果兵团规模过大,作战时会临时分成几个纵队。如唐兵团第一纵队下辖整个七十四师和整个二十五师,黄任纵队司令。可惜,张根本不听他的。

1948年7月后,蒋军撤销了整编、整编(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所有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军下辖三四个军,师下辖团。编制水平相当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这时,军事长官被称为司令或司令(不是总司令)。在几大战略区域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的决定性胜利,蒋军的几个团相继被歼灭,随后被歼灭团的番号被转移或重建,所以战争结束时番号非常混乱。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灭,指定陈明仁重建,卢俊权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灭,指定李延年升级绥靖区,指定黄薇兵团被歼灭,指定胡琏重建江西等。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来解释,就不一一赘述了。

解放战争时期,蒋的军队中没有“前军”,“集团军”到1946年底全部取消。在剩下的两个名字中,兵团肯定比纵队大,级别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长期使用“纵队”。比如薛岳追击红军的时候指挥过吴启维纵队,周浑源纵队等等。每个纵队都有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军”级。

所以,你看,无论是兵团还是纵队,甚至是同一个军,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级别和兵力规模。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讨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03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