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炮一直有两个顾虑:杀伤力大;对战争进程有很大影响。
关于杀伤力的问题,在明末,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古老的战争艺术因为火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书上说,“今有西洋枪,又起大变。”“天下后世之妙技于城乡。”但对于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众说纷纭。有的说战争进程决定,有的说影响不大。最近怎么样?需要用史料来说清楚。
红色大炮。来源/周亚东主编:《中国设计全集》第14卷《工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54页。
震撼:遇见新武器
努尔哈赤在三十年统一女真的战争中磨练出一支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近战能力强的军队。更何况这支军队始终对战争充满渴望,有一种自下而上的战斗狂热。毕竟胡图阿拉山的日子总是太苦,手中的利器和技能可以改善生活。为什么不起床?
而明军,理论上装备精良,习惯于边疆公安作战,近战能力严重不足。更何况,自下而上缺乏对战争的渴望。对于军人和下级军官来说,划桨讨薪,做小生意,不是很甜吗?对于中高级军官来说,财富不过是浮云。
正是这种结构性的差距,使得辽东战争开始后,来自关外各地的明军精锐或辽东地方军队在与后金的战斗中往往是一边倒的。明军基本上携带不了:野战携带不了,城内携带不了。结果丢了辽东辽西,一度退守山海关。
努八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天下无双》截图
1626年初,努尔哈赤率军西征,已发展到锦州的明军南撤。只有广东人袁崇焕决定守城。鉴于之前战败的教训,袁崇焕选择了婴儿城自卫,即城外基本不设防,城墙是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这种战术有风险,但别无选择。
1月24日、25日,努尔哈赤开始进攻宁远。明军在宁远城头安置了十一门红炮。这种新式大炮射程很远,可以打到离城五里外的后金兵营。在火力上,它可以击碎后金的粗木椽子来掩护士兵的攻击。当然,由于精度和数量的限制,红炮的杀伤能力有限,但它的首次亮相会对后金的士气产生很大的影响。到25日下午,后金的攻势已经弱了。
宁远古城。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战后,一生未曾打过败仗的努尔哈赤精神深受伤害,悲痛而死。关于这场战争,红炮各方印象不一。对于宁远明军来说,建城、用枪、革新装备、组建难缠的民兵(辽兵),这几年都发挥了作用。袁崇焕还总结了“以炮攻城”的战术。
对于明朝来说,那可是个宝啊!明军士气提高了,精神也不一样了。对于后金,他们发现明军已经变了。8金军意识到这种红色大炮很厉害后,军事装备的巨大缺口需要填补。
袁崇焕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袁崇焕》截图
第二年宁晋之战,袁崇焕不再守城。他指挥三万五千人出城,在城头火力支援下,攻城略地。虽然战后各方都宣称取得了战场的胜利,但后金并没有在城外歼灭明军,也没有冲进城内。显然,竞选目标没有达到。在锦州,没有红炮的明军挡住了后金军队的几次进攻,进行了有效的反击。战后,皇太极更加强烈地需要红炮;袁崇焕进一步思考新战术。关宁军守城有余,有近战能力。它能组成骑兵团吗?
1629年,皇太极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战略赌博——大迂回入关。明朝称之为自身的改变。在这场持续了半年的战斗中,最有能力的人袁崇焕被囚禁而死,满贵在崇祯年间被杀于《种马》,但明军的闪光点也是可圈可点的。辽东明军与后金军的相遇不再退却,辽东数千明军死守城池,让后金军无可奈何。
1630年5月,明军开始反击,最典型的是滦州之战。5月10日,明军用红炮轰击城垛,城垛纷纷倒下。清军失去了掩护,不得不用门板掩护。12日早晨,明军开始了第一次总攻,方式和后来的金攻城、爬梯进城一样,只不过这是明军辽东之战以来的第一次总攻。
战斗中,明军进攻非常猛烈。史书上说,“上者亡,下者衰,前者亡,后者继”,战况惨烈。很快,明军就改变了战术,用红衣军炮击,让后金军无法站立投掷发射。然后突击队在城门口挖开城墙,放上火药,再用红炮轰击城墙中间,城墙就倒塌了。后金军的战斗意志十分顽强,城墙倒塌后,部分部队出城反击。虽然他们失败了,但是后方及时堵住了缺口。到了中午,明军的火药到了后方,后面的金军火药用光了。明军延续了“火炮轰炸,步兵奔袭”的战术,战况异常激烈。下午,明军攻破滦州城多处,随后金军逐渐出现瓦解迹象。大雨滂沱,后金军大败“或四五十人为一队,或二三十人为一队,奔永平清军突围”。永平、遵化的后金军听说了滦州的情况后,迅速撤出了城,回到了关外。
大炮轰击。来源/纪录片《案例收藏之谜》
可见,在红炮的轰击下,明军是有能力攻坚克难,击败后8金军的,在这一点上,即使袁崇焕已经被杀,关宁军的战斗力也和后8金军不相上下,但是他既然变了,皇太极又俘获了懂火器的技术人才,他需要时间去学习这种新武器。
学习:使用新武器
宁远之战前,辽东明军的工程、装备、训练、补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宁远之战后,辽东明军的士气、战术、指挥逐渐发生变化。对于皇太极来说,除了红衣大炮,明军的整体战斗力还不足为惧。因此,他非常重视红炮的研发。
1631年,后金铸造了一批红衣大炮,并在上面刻上了神符,为将军们助威。这对后金王朝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刻。《清史志》专门记载了红炮RD队的成员,包括“王天祥、窦守威、铁匠刘继平”。想想什么时候重要的史料记载了普通人的名字。并高度评价了这一事件的意义:“第一,我们国家没有准备火器,从那以后,我们制造了枪支。”
红色大炮。来源/纪录片《案例收藏之谜》
很快,就有机会验证了。
明末第一猛将大拿崇祯要求辽东积极进取,修建大凌河城。皇太子极其不能容忍明军进入锦州在地面上修筑碉堡,更不能容忍他们进入大凌河城。八月初,明军即将完成筑城,皇太极率领8金军突然围城,惧怕关宁军的战斗力。皇太极并没有要求出兵攻城,只是构筑了一条长长的攻城围城,让明军突围未果。锦州的明军开始部署救援。
大凌河城之救,是明军为数不多的展现战力的方面。此战,明军四时起营,直奔离城十五里的大凌河。皇太极不灭敌必清。之后8金军被迫发动进攻。明军车和士兵没有跟上,只做到了“马步兵合资,四面大小炮,鸟枪”。黄金骑兵趁机发起攻击后,战况异常激烈。清方记载“火器一发,声大。”第二次冲锋冲向明凯大营,明骑兵溃不成军,步兵继续战斗,被击破。随后明军收编降兵,一度放火反击清兵。虽然最后战败,但明军能够“突围复合”,这在当时是该领域的巅峰水平。
大凌河炮台位置。来源/网络
这场战争,双方都有火炮,近战能力可圈可点。金军红炮部队在明军东面进攻后,虽然战果有限,但对明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皇太极在给祖大寿的投降书中提到“自律汉兵,设营,以火器攻战,这是你必须知道的。”
10月,皇太极仍未下定决心攻城。城内的祖大寿根本没有粮食,城外的皇太极已经开始缺粮。本月上旬,经过3天的狂轰滥炸,8支金军砸烂了垛,打死57人。明军闻风丧胆,士气低落,被迫出城投降。这就形成了连锁反应,四面八方的明军纷纷投降或逃跑,围城后剩余的粮食足以支付金八军一月的军饷。《大清实录》评论说:“中国自造赤色炮以来,自攻城抬地以来...大凌河那些成功的人,都是红将军炮创建的功臣。从此以后,他们无论何时行军,都必须携带红将军炮云。”
皇太极和多尔衮接受了祖大寿的投降。来源/电视剧《晓庄秘史》截图
1633年,鼓手兼红炮使用专家孔有德向金朝投降。虽然未能实现他在书中对皇太极所说的“坚不可破,城不可取,天下谁敢与可汗为敌?”还真的把8后金军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之后,红加农炮被用于后金军队的战斗中。
1639年,皇太极率清军(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至松山外,“三顺王”孔有德、耿、尚可喜,汉军旗长石、用赤炮攻破松山东、南、西南数座敌塔,清剿外围。显然,清军的红炮数量和效率都远超八年前,这也是此后下定决心攻城的力量和信心。
王鼎孔有德。来源/网络
清剿外围后,皇太极在松山城南布下攻城战术:一、主攻方向是程楠;其次,红炮主要轰击婴儿床;最后,在城墙被毁后,清军成功出击,登上城楼。这种战术和明军突击滦州没什么区别。
25日,清军刚开始轰击后,松山明军因为没有红炮无法交火,只好出城骚扰。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清军已经“彻底摧毁城墙”,明军丝毫没有崩溃的迹象。考虑到天色已晚,皇太极决定明天攻城,火炮继续轰击。一夜之间,明军干脆不用灯了,通过“用绳子把木塞(城墙破损的地方)绑起来,用土盖起来”,到早晨城墙就坚固了。
26日,皇太极调查发现,明军以稻草柴火为掩护,于是下令进城。八旗上去,发现明军的城墙碉堡很坚固,先头部队不好进。结果,所有的先头部队都被消灭了。按照辽东战争初期明军的战斗力,足以让清军爬墙崩溃。这时候就可以杀死清军的精锐士兵。同时,清军的炮弹和火药不足。3月22日,红军炮击后,清军再次发起进攻,但无果。随后,明军援军从北面入城,遂发现地道攻击,清军终于撤退。
关键点上,面对关宁军高昂的士气,清军在红炮的加持下,无法突破重要城市。我们只能突破一些小据点。战争只能在长期的包围中进行。
1640年,皇太极开始主持锦州之围。长期以来,明清双方围绕锦州周边的大敌台湾作战,清军通过红炮逐渐逼近锦州,最终完成了对锦州的围攻。对于明军来说,战报常胜,但围城将至。在决定明朝国运的宋金战争中,清军和明军发生了大规模的炮战,双方经常交战。最终明军主力全军覆没。明军战败后,被围守军无望,清军却长期被围,直至松山、锦州投降。
赢得晋松战役后,士兵们把大炮推进了城市。来源/电视剧《晓庄秘史》
此时清军的火力输出和步兵、炮兵的协同战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642年,清军攻打塔山,把城墙推倒20多尺,攻破邓城,再攻破兴山。1643年,清军红炮攻破忠厚北墙后,步兵首次登城。同样的战术,突破前,屯前。
入口:直走,后面冲。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首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各方的关系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最终李自成在山海关与吴三桂和清军决战,李自成失败。这场战争对农民军的士气影响很大,而李自成本身又缺乏城市防御的经验,所以清军的红炮的重要性在随后的战斗中变得非常突出。
李自成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江山风暴》截图
1644年秋,清军到达太原城下。起初军队规模太小,无法完成围攻,太原的农民军也无可奈何。到了十月初三,清军的红炮到了。清军先用大炮炮轰城,攻城部队从城墙坍塌处攻城,与清军关外战术相同。同年年底,李自成主力与清军在潼关决战。12月29日,双方进行了一些小规模战斗,清军转入防守。正月初四,农民军开始反击,清军多次挫败农民军的进攻;正月初九,红炮到了,清军开始反击。枪声一响,农民军就垮了。这场战争证明了红炮对农民军的士气影响很大,一听就差点崩溃。
南明之战,1645年春,清军到达扬州城下,立即休整,准备攻城;当红方炮兵安置妥当后,24日开始攻城。当夜,城墙倒塌,清军入城。一日之内,扬州城破。
关内部队基本与宁部队的战斗力、战斗意志、战斗经验无关,城池防御体系也不足。至于近战能力,南明部队更是乏善可陈(尤其像辽东战争初期的明军)。在清军的战斗中,他们几乎全军覆没,不用红炮也能势如破竹。
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孙可望整编后的西南方面军具有了很强的战斗力,并能主动进攻清军。在四川战场上,刘文秀多次用红炮击败吴三桂部;在广西战场上,李定国用红炮击败孔有德,攻占桂林。同样,在湘军战场上,孙可望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转眼过不了几年,经过整顿和训练的军队就不再是当年吴手下的阿蒙了,三天不要高看一眼。
孙可望。来源/电视剧截图
明清战争,双方都在积极提升自己,从武器到训练,从后勤到指挥,但关键是人。在真正的战场上,士气、装备、近战能力、战斗经验对胜负都很重要,近战能力更是关键,基本涵盖了士气和战斗经验。只有能持或能近战的部队才是优秀的部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能力超越了所谓的红炮或坚固城墙等技术装备的作用。
参考资料:
“船坚炮利”:一个现存的明代欧洲印象。
皇太极围城助人思想的确立过程。
党明
青石路
满文旧档案
卞氏萧记
袁崇焕传
《旧金山简史》与顾城《南明史》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