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筑长城,因地势险阻,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一万余里。”贯穿秦帝国北部边境的长城,大致分为东、中、西三段。
秦始皇长城东段:自113 30 ' E的内蒙古化德县,沿42 N向东,经河北省康保县南部,河北省太仆寺旗、多伦县、丰宁、围场县,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奈曼旗、库伦旗南部,辽宁省阜新北部至122 E。
这一段长城要么沿袭战国长城的旧迹,要么是新建的。文献记载,在辽河以东,秦始皇的长城一直延伸到现在朝鲜平壤的大同江北岸。
秦始皇长城东段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就地取材,“以险控堵”,“累石筑城,以榆树为堵”。赤峰、围场、丰宁一带的长城多依山而建,当地多采用天然石料,约占勘察长城长度的50%。
两边都是规则的天然石材,中间填充毛石或碎石。底宽一般为2m 3m,断面为梯形,下宽上窄。据估计,当时的城墙高约3m 4m,顶宽约1m。在石墙的残迹上,部分地段发现了明显的接缝裂缝,说明当时的长城是按照区域分工修建的。敖汉旗以东的长城蜿蜒于黄土丘陵之间,但多为土石夯筑而成。
围场西边的一些区域
在长城外面已经挖了平行的长壕沟。程子镇全长35公里,保存完好。长沟宽5m,沟底宽2m,沟深1m,沟壁总宽12m。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用壕沟代替城墙,或者在河谷一侧修筑平行墙。水陆路段多为石砌,而天然的石头则用于在两山之间筑起石墙,形成“石门”。
秦始皇长城中段:从东经114°到西经106°,沿纬度41°。周边,从内蒙古兴和县出发,经黄旗海北岸,绕过济宁市北部边界,沿大青山向西,经右中旗、武川县南部的乌布郎、大庙、固阳县北部的殷浩、西斗铺,再北至阴山,南至黄河后盖,北至五原、杭锦后旗,西至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这是秦朝统一以后的事了。
阴山与贺兰山的悬殊,被认为是秦统一后的共。
基本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以石头为主。在乌拉特中旗南部,发现用石头砌成的城墙经过多次修缮,基宽4米,高约4米、5米。沿着长城内外,在山顶上,建有石塔,用于传递军事信息,史称“烽火台”、“亭塔”。在山谷间的通道上修建了一些关隘城堡设施,并沿黄河岸边夯筑了一系列城堡,统称为“壁垒”,使长城中段在秦统一后形成了纵深防御体系。
秦始皇长城西段:自蒙恬收复河南以来,纵贯甘肃、宁夏南部、陕北、内蒙古的秦赵翔长城已失去防御功能,西北边缘被推至黄河与贺兰山之间。秦始皇长城西段是黄河天然屏障形成的,屏障堡垒是主体部分,不需要修建互联互通的长城。在贺兰山和阴山之间,长城可能由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运动而陷入流沙。
西汉曾经大修过贺兰山一带的边塞,继承了秦朝的基业。今兰州、靖远黑山峡黄河东南岸长城遗址有一部分明代侧墙,但附近发现了秦汉遗址和大量墓葬,说明这一段长城补充了秦始皇长城西段的屏障,需要实地和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