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存在即合理,一个人可以成长,必须有适合他成长的土壤!同样,明朝宦官多,也是特定环境造成的。这一环境的创造者是朱瞻基,这一切都是他为了制衡强大的文官集团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造成的!
洪武十三年(1380),文官集团成立,以“谋反”之罪,惩处了宰相胡的九大家族。与此同时,陈宁、钟诚等人被杀。随着案情的深入,前后有三万多人被害,史称“胡案”。与此同时,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趁机废除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但是,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弊端也显现出来。由于宰相的大部分权力原本是由皇帝掌握的,因此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堪重负。因此,朱元璋分别于洪武十五年和十七年设立内阁制和礼监制。当然,这个时候内阁的权力还是很小的。内阁的大学士充其量只是参谋顾问的角色,成绩也就五级。同时,李思监督员只履行上传和发布的职责。同时,朱元璋还制定了“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律。
随着朱棣经艰难继位,顺利登基,内阁权力逐渐加强,开始涌现出解缙、三阳等一批内阁大学士,但权力仍受到很大制约,难以有更大作为。在靖南之战中,以马(后来的郑和)为代表的一批宦官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得对宦官的信任进一步加深,地位逐步提高。
在朱高炽明仁宗统治期间,内阁的权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短短十个月的执政期间,朱高炽在不违背祖先遗训的情况下,摸索出一套兼职制度,即由正二品的大臣或正特品的侍郎担任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这样内阁权力大大加强,实现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
当宦官集团被引入朱瞻基的明宣宗统治时期,内阁实际上拥有了与宰相几乎同等的权力,严重威胁了皇权,双方的矛盾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权力体系的平衡,朱瞻基开始着力培养另一股政治力量——宦官。但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智商和谋略远非那些读诗读书的内阁大臣能比。为此,朱瞻基设立了内学,这是一个专门教授宦官文化知识的机构。在这个机构的运作下,宦官的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权力体系:内阁负责起草投票,提出处理某件事的意见,请皇帝做决定。皇帝做出决定后,按照皇帝的旨意交给司仪审批,最后下发到各部执行。至此,一个由皇权、内阁权、官权构成的全新权力体系形成。
全新的权力体系朱瞻基构建的由皇权、内阁权、官权构成的全新的权力体系,一方面大大减轻了皇帝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文官集团形成了有效的制衡,但同时也为问题中提到的“权贵太监”滋生了土壤。宦官接受教育后,战斗策略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从温顺的绵羊变成了张牙舞爪的野兽。遇到相对弱小的时候(比如明宪宗,明光宗等。)或冷漠(如明武宗、明熙宗等。)皇帝,凭借高超的战斗水平和与皇帝特殊的亲密关系,往往能够干预和主导国家大事,形成宦官专业化。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有很多厉害的宦官,主要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为了有效制衡文官集团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政治土壤。正是这种土壤,让他们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权力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生厉害的太监就成了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