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

踏遍青山人未老2022-07-06  30

#辞旧迎新#原创作品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家人谈心、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刻。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一种精神象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我的家乡在陕西。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总是盼望着春节。

大年三十才能买新衣服,买了也穿不了。你要等到30号晚上才能在床上热身,第一天凌晨穿上新衣服,三三两两和朋友出去聊天,放炮,到处逛。

红对联、彩门神、土地神、财神,必须在三十日一早就贴好。父亲一定是自己写了字和对联,里面有对一年的总结,对家人的期望和美好的希望。

下午要去墓地请祖宗,带黄纸,檀香,蜡烛,酒,烧纸磕头,说点什么。据说是想让祖先回来保佑子孙过一个越来越好的一年。

屋外,大门和院子早就打扫干净了。农村人称之为“扫房子”。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左右,要把房子彻底打扫干净。新年就是辞旧迎新,摆脱旧的和不愉快的。新的一年,会有新气象,新希望,新成果。

除了这些,我还期待着春节期间的团聚。我父母大多在外地。以前交通不便,很难见面,但是过年就不一样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大有小,有结婚有孩子的都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有一天回到了这个我们称之为“故乡”的地方。大人说大人的工作收入之类的。孩子们疯狂地玩耍,快乐地无法无天。

奶奶看着儿孙们,笑得合不拢嘴,脚步也轻快了许多。那种安慰比蜂蜜甜多了。我的父母和阿姨们正忙着准备年夜饭,劈柴,烧火,割肉,包饺子。他们在持续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就像陀螺在旋转,却像小喇叭一样唱着欢快的歌谣。

年三十晚上,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瓜子花生,边吃边聊,看着春晚。憨憨的本山大叔,好想你的冯巩,群英荟萃的赵,都是经典,都是难忘的回忆。他们给了压岁钱,贴身取暖,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了。他们很兴奋,没有睡觉。他们一挨着枕头,就做着美梦睡着了。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事,生活也没那么好,但幸福的感觉是最好的,也许是难得的珍贵。

现在临近春节,2021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但是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年味,或者说年味淡了很多。为什么?

首先,生活水平提高了。原来过年只能穿新衣服,吃肉,吃鱼,吃鸡,洗澡。现在,几乎是每天。楼下有市场和超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今年,情况更加严重。社区团购遍地开花,买个菜什么的,网上下单,第二天就送货上门了。春节只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吃喝玩乐都在意料之中。期待过年吃喝玩乐的想法基本没有了。

第二,生活方式变了。原来过年回老家走亲戚,可以好好见面聊聊天。现在的电话,微信,时不时在线的人,无论多远,一个视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动车一天到千里之外。这是真的,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就连探亲,以前是一家一家,现在也变成了“坐村”制。一家一年集中,一天搞定。现在过年更多的是休息。

第三,网络带来新常态。从手机发红包、抢红包、网上拜年、看春晚、收祝福、收卡片等活动,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这些活动增加了一年的新鲜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手机是连接个人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终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欣赏了更多的美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却没有更进一步。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碑文中。铸造在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寨子中国,土生土长的子怡人”的意思是我在“中国”生活过,统治过人民。

几千年过去了,中国虽然分分合合,但始终无法分离。这种强大的力量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家国礼思想的延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让中华民族这棵大树郁郁葱葱。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果不是,韩国等国也不会急着把端午节申请为文化遗产。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所以节日要讲究习俗和内涵,增强仪式感,也要与时俱进,增加一些新元素。毕竟所有的文化都是靠人来传承和发扬的。

国有家,家有月。其实国家太平,百姓在家,年味也不弱。它陪伴你每一天,每一个日落,融入你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36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