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兄弟
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IMDB 9.5分。一般美剧,只要有收视率,就会拍一季又一季,直到收视率和口碑越来越差,最后成为烂尾作品。兄弟公司不一样,只有10集,投资1.2亿美元。据说大部分投资都花在场景还原和真实历史再现上。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抗日剧,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用这种废话侮辱先烈,良心疼吗?)
《温特斯队长》的演员和真人(注意场景还原程度)
细节:采访记录与剧情交织,展现了二战健在英雄。
如前所述,这部剧在战争场景的还原和尽可能细致的描写上花了不少心思。每集开头都会有e公司老兵的采访片段,然而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这些老兵是谁。
到最后一集结束的时候,片头片头的采访已经没有了,观众第一次看的时候一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看到后面才发现开场的采访被挪到了后面,老兵的采访才是全剧的总结。
看完十集史诗级电视剧,观众已经完全融入到整部剧当中,仿佛和这些二战老兵一起经历了战争、死亡和痛苦。此时,观众对电视剧中的这些士兵产生了强烈的同理心。当第十集的采访出现在片尾时,导演终于加上了这些二战老兵的名字:“原来他就是连长温特斯”。第10集,E连的士兵饱受战争的痛苦和煎熬,终于出现了他们的名字。那些电视剧里饱受战火煎熬的E连士兵的样子,终于和眼前的老先生们的样子不谋而合,顿时莫名的感动。正如麦克阿瑟所说,“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渐渐消失”。
2011年1月2日,温特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的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92岁。他的墓碑上写着“理查德·d·温特斯二战101空降师”。
在电视剧的最后采访中,温特斯引用了中士迈克·兰尼寄给他的一封信的内容。“我经常怀念我的孙子,他问了一个问题,‘爷爷,你是战争中的英雄吗?’爷爷回答他:“不.....但是我和许多英雄一起服役”(不…但是我在一个英雄的连队服役)。
看到这里,眼泪都留下了。
细节:人道主义关怀贯穿全剧
无论是国内战争剧还是国外战争剧,很大一部分都遵循一个模式:敌人穷凶极恶,当日本鬼子、德国鬼子或者其他任何反动派被消灭时,观众有一种复仇的快感。当然,在国产抗日剧中,复仇的快感会大打折扣,因为日本鬼子是抗日剧中最蠢最弱智最弱的那种,他们能在抗战八年不容易。
但是《兄弟》不一样。首先,这部剧虽然对德国人的描写不多,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德国人描述成一群十恶不赦的人。相反,他把普通德国人和德国士兵视为战争的受害者。
在第五集中,温斯特队长在法国的地铁上总是回头看一个年轻的法国小伙子,因为这个年轻的小伙子长得像他在战场上杀死的一个德国士兵,他反复思考,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地铁的到来。这样一个年轻人在战争中死于自己的手里。虽然不会有负罪感,但温特斯上尉心里一定有很多愧疚和遗憾。如果当时不开枪让他投降不是更好吗?
第九集,尼克森队长随意闯入一个德国老太太家。这位德国老妇人的丈夫是一名德国军官,她怒视着尼克松上尉的闯入。后来随着集中营的发现,美军命令当地的德国居民前往集中营帮助掩埋遇难者。当尼克松上尉在集中营里再次见到老妇人时,老妇人内疚地垂下了眼睛。也许,她之前根本没想到纳粹暴行会如此残暴。全集里,老太婆一句台词都没有,演技却很出彩。
第十集,有一个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德国老兵。他只想快点回家。在他与美国士兵的谈话中,他对自己国家的失败没有痛苦或失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见过太多的战争,家是唯一能安慰人的家。
在第10集,温特斯少校接受一名德国军官的投降时,这名德国军官希望将自己的枪交给温特斯上尉,因为这名德国军官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将自己的枪交给这名文书士兵。温特斯少校对德国军官说:“你可以留着你的手枪。”德国军官似乎松了一口气,心存感激,终于露出了一丝僵硬的笑容。这个场景应该是关于“尊严”的
最后,在第十集的结尾,德国将军对投降士兵的讲话是这一小段的结尾:
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争。你勇敢而自豪地为你的祖国而战。你们是一个非凡的群体,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友谊只存在于战斗中。兄弟共享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互相支持。你们一起见过死亡,一起吃过苦。我很自豪能和你们每个人一起服役。你有权永远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
这句话不仅是德国将军对部下说的,也在E连所有士兵乃至所有参加过二战的士兵心中产生了共鸣。
是的,经过这么长时间地狱般的杀戮和战争,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只庆幸自己还活着。以后的生活再糟糕,也不会比战争更糟糕。只有经历过战争,才能知道和平的可贵。因此,这两群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有权永远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影片最后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在弥留之际挣扎着对瑞恩说的一句话“好好活着,不要让大家失望”。
这是贯穿全剧的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了一般战争片的英雄情结,却衬托出英雄的奉献与伟大。
细节:真实的描写让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
关于《兄弟》细节的真实性,网上有很多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有兴趣,可参考以下两个贴吧讨论:
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下《兄弟》中人物的丰满和真实。在很多拍摄得很差的国产剧里,经常会刻画出制作《高大全》的主角,以及战后几乎没有伤兵和减员的部队。关于“高大全”这种描写手法的由来,可以参考百度百科里的解释,这里就不做过多描述了。
《高大全》的这种描写手法在物质精神相对匮乏的年代依然可行。当观众有了更多的观影经验,“高大全”的形象往往会因为太脱离现实而令人生厌。很多烂片中部队没有看到战后几个伤兵的描述,往往不是刻意的,而是为了突出主角的形象,在这些影视剧中忽略了主角以外的角色。另外,影视剧投资有限,也不能很好地塑造那些不太重要的配角。
《兄弟公司》的人物描写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是一部群像剧,没有传统战争剧中绝对的具有英雄地位的主角。虽然Winters连长有很多场景,但每集都描绘了E连多名性格各异的士兵或军官。他们并不完美,人们能感觉到他们是生命体。
即使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温特斯少校,也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他有时会故意违反军纪。第八集,E连官兵经过一场血战,厌战了。温特斯少校告诉E连的官兵违反上面下达的侦察命令,叫他们晚上不要深入敌后进行侦察活动,要做一个假报告来糊弄他们。
E连的战神斯皮尔可能枪毙了德国战俘,兄弟连对此并不避讳。
怕死、避战的士兵或军官也有多次描写。
第三集,Blay,一个吓得不敢动的士兵。
第七集,躲在掩体后瑟瑟发抖,一脸惊愕的E连酱油连长戴克。
或者是第七集,巴克·康普顿在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被炸弹炸死后精神崩溃。
在所有这些组像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六集战地医生尤金的故事。
E连的野战医生尤金在医疗物资紧缺的时候,去巴斯顿的营地寻找绷带、吗啡、血浆。在被用作医院的教堂里,他遇到了法国护士蕾妮。
离开前,蕾妮给了尤金一块巧克力(天使般的微笑)。
因为工作上的交集,他们见面的时候,总是被当做医院教会。到处都是溅满鲜血的伤员。有时候,即使他们尽了最大努力去营救,也是无能为力。(注意下图中镜头的构图,有油画一般的美感。没有一定水平是拍不出这样的镜头的。)
沮丧的两人坐在废墟中聊天,蕾妮拿出另一半巧克力给尤金(注意蕾妮指甲里的血渍)。
尤金称赞蕾妮是个好护士时,蕾妮也是这么说的。
不过两人聊了几句,蕾妮就被叫回去救人了。过了一段时间,战火肆虐,尤金晚上跑到教堂找药。然而,当他到达教堂门口时,他只看到了倒塌的砖块和蕾妮通常戴的蓝色头巾。尤金抓着这块头巾,沉默了很久。最后,他把这条头巾塞进包里,默默转身离开,重返战场。
终于,在一个战友手受伤,找不到绷带的时候,尤金拿出了这块蓝色的头巾,默默地看了一会儿,怀着一颗狠心,把头巾撕碎,给战友的手包扎起来。尤金撕开头巾时的皱眉胜过千言万语。蕾妮的遗物在残酷的战争中只能当绷带用。战争中没有“爱”这个词,连带着遗物留下一个念想都做不到。
整个故事没有说一个“爱”字,没有和小情侣眉目传情,没有一句关于男女之爱的台词,但是看完我很想哭。
(完了,谢谢,以后想起来可能还会补充一些。欢迎关注花哥驻足,了解更多有趣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