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袁隆平于1952年报名参加空部队,并顺利入伍。他准备去朝鲜战场,但在离开前被送回了学校。从此,他踏上了“农业之路”。1952年,当时刚满22岁的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上学。这期间,袁隆平的性格和小时候一样,在同学眼里是“自由散漫”的。当时抗美援朝战火纷飞,战场形势相当严峻。国家号召学生参军。
就这样,袁隆平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学习环境,去了空部队征兵办公室,报名参加了空部队。袁隆平此时在想的是,农业科研还是要上战场保家卫国,只要能为国争光,他愿意上。
果不其然,因为袁隆平年轻时非常喜欢游泳,体质又非常好,所以成功加入空大军。然而,就在袁隆平决心为祖国杀敌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却因朝鲜战场的逆转而接连被打败,国家将参军的大学生全部送回校园。
就这样,袁隆平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军,又被送回了学校。如果袁隆平参军成功,他将是一名优秀的空士兵!
没当兵的袁隆平一点都不抱怨。他反而觉得这个军人没有成为军人,但是他在专业上做出了成绩,他也会同样为国争光!
回到校园后,袁隆平经常陪着老师们下乡实习。他看到饱受战争蹂躏的祖国的人民正遭受缺粮之苦。农村路边经常可以看到饥饿的身影。有些农民虽然拥有土地,但由于产量和地租极低,往往连余粮都没有,所以每顿饭都吃。
有资料记载:“1950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1.3亿吨,而当时中国总人口达到5.5亿多。”可见当时我国很多人是吃不上饭的。
再加上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制约,粮食进口受到很大限制。袁隆平意识到,要使祖国强大,必须养活人民,农业是重中之重!就这样,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农林厅,后被保送到安江农校当老师。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下定决心,如果水稻增产,所有中国人都会有饭吃!从此,袁隆平正式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研究水稻”的农业之路。
从1953年到1976年,袁隆平花了23年吃住在地里,终于研制出了“杂交水稻”。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嫁接是最重要的事情。所谓嫁接,就是在不改变作物基因的情况下,将两株水稻嫁接在一起。因为水稻是雌雄同体的,不需要花粉传播就可以自行繁殖产生种子,所以也叫“无性嫁接”。
然而,当时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1926年就开始投入资金研究“无性嫁接”水稻,但一直无果。它们终止的原因之一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没有杂种优势。”
也正是在这种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袁隆平开始了“无性杂交”实验,但结果确实全部失败。然而,尽管屡遭失败,世人不以为然,袁隆平依然没有放弃。他一直相信“水稻有杂交优势”。
这期间,因为袁隆平多年的实验失败,他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际同行认为,他们外国人没有一个实验成功的,中国人也不会成功。国内也有很多人认为袁隆平在骗国家资金。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袁隆平的决心。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蹲在稻田里,不厌其烦地研究各种水稻。原来,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被晒黑了。
直到1961年7月,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种不一样的水稻。他立即给这种水稻做了标记,每天观察它的生长情况。直到第二年,这种稻株的种子插在试验田里后,发现长成的稻株没有一株和它们的“母本”一样。
原来这些稻种是由“那种特殊的水稻”培育出来的。刚才提到水稻是雌雄同体自交,也就是这些种子是近亲繁殖。
也就是说,要想成功杂交水稻,必须找到在单株内无法繁殖的水稻,也就是所谓的“雄性不育水稻”,然后将这种雄性不育水稻与和它没有血缘关系的水稻杂交,那么就避免了“近亲繁殖”。
从此,袁隆平开始和他的团队一起培育雄性不育水稻。1968年春天,他们在试验田里种下了700粒雄性不育植物的种子。正如所料,这些种子产生了幼苗。
但是发现这些“无性杂交”水稻还是和以前一样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一次时间考验,陷入了纠结期。在和袁隆平团队反复讨论后,我猜测是不是发现的水稻都是人工培育的,基因相似的结果。
就这样,袁隆平决定改变方向,寻找野生稻,以避免两种水稻的基因相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0年11月,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通过检测,他们确定这是纯野生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而这个“野败”就是今天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通过反复试验,杂交水稻的产量也稳步提高。直到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达到628公斤。
产量提高了,但是稻种产量很低,每亩稻种只有5.5公斤。这种水稻种子在产量极低的情况下,不适合大规模推广。袁隆平的团队遇到了另一个问题。
在大家失望的时候,袁隆平坚定地说:“我们现在就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前80个困难都过去了。我们不能通过最后一个吗?只要我们不被自己打败,我相信我们可以度过第八十一难。”
就这样,袁隆平又一次住到了田里,没日没夜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半年后,终于找到了产量低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终于在1976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50到100公斤。巨大的水稻种子产量表明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后,正是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种植。他用了整整23年的时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疲惫弯腰的年轻人。袁隆平真的让中国人吃饱了!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屏幕上出现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一时间,袁隆平的成功震惊了世界各国。美国、德国、法国都邀请了袁隆平来讲课。
当有人问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有何感想时,袁隆平说,“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好不好,各种科学奖项好不好,都不重要。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什么朴实无华的话,袁隆平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永远把国家荣誉放在第一位。在他眼里,只要祖国强大,人民能吃饱饭,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令人痛心的是,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弥留之际,他还在牵挂着试验田里的大米,问医护人员“今天气温多少?”
袁隆平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继承袁隆平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让中国世世代代都记住:“是袁隆平让我们有饭吃!”元老,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