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度过一天

要是就造句2022-07-06  26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讲卫生:洗澡有规矩,刷牙有妙法。几乎一离开吃皮毛、喝鲜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卫生”的重要性,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洗澡”。

“洗澡”就是洗头,“洗澡”就是洗身体。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洗头,五天洗澡,也算是有教养的文明人了。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国王就用青铜浴缸洗澡。到了先秦时期,皇宫里的浴室设施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排水系统一应俱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左传》记载了人们用米洗头的场景。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浴豆”,由豆粉和药物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但那是当时皇室的特殊礼物,平民很容易接触不到。皇室如此考究,自然受不了官员整天往宫里跑脏。

自汉代以来,官员们每五天下班就有一次“休闲沐浴”的假期。到了唐代,“住宿制”改为“走读制”,每五天休息一次的制度保留下来。但是这个假期好像真的没人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再比如刷牙,具体来说就是“擦”或者“用牙线”。

用黄金制成的小牙签在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推测是墓主人生前用来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但直到几百年后的隋唐时期,清洁口腔的习惯才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工具也相当简单: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把手指或柔软的杨树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抓一片嫩叶放进嘴里嚼,就是天然的“口香糖”。

多亏了宋朝的聪明人,最初的牙刷是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制成的,而今天的牙膏的雏形是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熬制而成的,使人们摆脱了原来“用手擦牙齿”的方法。也是在这个时期,公共浴池出现了。无论是学者、商人、工匠、士兵还是农民,他们都可以用几个“汤钱”洗个热水澡,享受各种服务。至此,“讲卫生”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式。

重量:从头发到衣服,你都可以大做文章,不洗澡还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有这个条件和习惯,但是乱穿衣服是你的错。不仅仅是过时,擦亮眼睛,首要的是——不要违法。也就是说,穿和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不要僭越。商周时期物资匮乏,差别不是很大。每个人的上衣和裙子下面都穿着亚麻“套装”,贵族们在裙子外面系上一件用皮革或丝绸刺绣制成的斧形礼服,这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上下分离的样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像连衣裙一样的“深外套”,底部垂到脚踝。而且下半身的裙摆还要用12块布裁剪,象征每年的12个月,以表达古人对天气的崇敬。但这种高级服饰只有王公贵族和学者才能买得起,平民还是粗布褐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服饰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街上,观察衣服的款式,材料和图案,我们可以区分官员和普通人。看颜色就知道这个人是大是小了。虽然穿衣戴帽不是你说了算,但是你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追求时尚,比如发型。

在古代,女人15岁的时候,会拿着礼物,把头发盘成发髻。男人到了20岁,就要戴上帽子,扎上头发,宣告自己成年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离子烫,大浪,波头根本就没有在他们的脑袋里显示空。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古代人对时尚的追求。一个发髻延续了几千年:汉代女子常戴“卧多髻”,北朝女子爱戴“十字髻”。唐朝的人发明了“灵舍馍”、“天妃馍”,宋朝又出现了“朝天馍”、“同心馍”。

最时尚的文化是在隋唐时期。为了在头上插上尽可能多的首饰,女人们把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带有浓重伪装的假发成了社会上的畅销品。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化妆”的时代。美女们都是大腮红,眉毛画得又宽又短,额头涂成黄色,脸颊上盖着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口罩,嘴唇绯红。它非常华丽。但很难想象,在魏晋南北朝,男人比女人更爱打扮。他们出门“所有衣服都是烟熏敷脸,扑粉敷脸”,更高端的甚至“七月七日取乌骨鸡血,三月桃花末敷身”。过了两三天,就白的跟菜一样了”。

礼貌一点:你知道做客有多累吗?穿衣打扮得体,终于可以去拜访朋友了。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范的时候。别担心,在你进门之前准备好你的礼物。这不需要动脑子。《周礼》早就规定了带什么礼物见什么样的人。“以鸟为六朝臣,以待群臣。孤(帝)持皮丝,卿持羊肉,大夫持山鸡,秀才持山鸡,持山鸡,工商持鸡。”终于带着礼物来到了主人的门前。然而,如果你第一次上门,你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相反,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示,类似于“哦,你竟敢亲自来我的寒舍?请回吧,我下次再来看你”。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次次的乞讨,直到主人收到你的诚意,把你迎出门外,宾主互致问候。然后主人从右边进,你从左边进,在法庭上把礼物交上去。经过三轮“哦哦,拿回去真好”“可以的话请收下”之后,主人终于收下礼物,让你进去了。进房子不容易。

首先,进门请脱鞋,暂时不要踩脏座椅。在古代,家庭房间里经常摆满了酒席,脱鞋甚至脱袜子是最基本的礼仪,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君子坐桌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坐正不坐正”(论语),意思是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她是不是强迫症患者?此外,《礼记》还规定“父子不同座”、“男女不同座”、“丧者专座”。不能随便坐,膝盖着地,脚背朝下,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这是一般的姿势,和老朋友聊聊天也没什么坏处。要想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就得抬高臀部,挺直上半身,摆出一副“昂首挺胸”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下来,突然来了个贵人,还得谦让一下——唉,客串真累。如果主人留你吃喝,你会更累。相互礼让一番后,终于安排好了座位,开始敬酒。这简直就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客人,客人敬主人,主人再敬客人;然后主人敬介宾(即客人邀请的客人),介宾回敬主人;最后,主人向客人敬酒。而且,每轮敬酒前,主人都要当着所有客人的面“洗手”和杯子、器皿。这在后来更像是一种重要的敬酒仪式,但在先秦时代,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虽然那时筷子已经有了,但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它们只在蔬菜从汤里拿出来的时候使用。其他情况下,都是直接“动手”。因此,和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是不礼貌的。然而,真正优雅的聚会不仅仅是变装,就像真正谦虚的绅士不仅仅是守着这些繁文缛节一样。就连西门庆在宴席上也雇了一个秀才温魁选陪客,附庸风雅,而秀才和儒生是需要内外兼修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23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