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我家乡的行政村是将原来的四个行政村“合并重组”而成的新组织。如今的行政村由20多个下属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的村民除了邻居谁也不认识,更别说首富是谁了。
新行政村的版图扩大了4倍,各自然村的“村情”互不了解,处于信息陌生的状态。村民在外从事的行业可谓百花齐放:跑电缆电线生意,承包工程,经营家乡特产“板鸭、盐水鹅”...各种各样。一个自然村的服装厂老板,春节回村但不住在村里,住在县城的宾馆里。村民们对他们的家庭只有猜测,没有准确的数据。首富是不是还不清楚?
自然村的村民不仅知根知底,还知道最近三代人都做过什么职业。那么笔者就来说说熟悉的自然村首富。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很少,我们村十几万元的有6~7户,是八村富户。当年怎么会有这么多台词?听说:他们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的木材运到“安徽省六都木材市场”,这个市场位于我县翔安镇长江黄金水道。它是中国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覆盖整个华东地区。
当年工匠每天5块钱。农村一般建土坯房,三间“锁院”空单心24墙的平房,造价4 ~ 5000元。他们是农村少有的富裕家庭,让人羡慕。我村有几户有钱人家盖了两层小楼,每栋楼总造价在五六万之间。我在老家做木匠的时候,亲自参与了手艺活。当年人们对农村两层小楼的评价是:桂甸兰工,高唐广厦。
90年代初,村民外出打工经商,笔者也是同期外出打拼的人之一。村民见面的机会很少,都在外地为自己的事业打拼。2005年以后,很少有人回村盖新房,选择在外面买70年的产权房。
现在每家的田每年以450~500元/亩租给种粮大户经营。平时忙的时候不回老家,只有春节回村里才见面。村民一年见一次面比亲戚还难得。当他们见面时,他们会礼貌地打招呼。如果关系好一点,你来我往,彼此相待,交流心得,加深友谊。村子里,只有老人守着村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人气。谁也不提你在外面努力工作赚了多少钱?所谓“富贵不外露”。
所以判断财富的唯一方法是在哪个城市发展,是买房还是买车?到现在,村里80%的村民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少数家庭在外过得不好,在老家和县城买了房,县城房价都破七千了。现在村里谁是首富,谁家财富不详?只有他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