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担架上的病号,最终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杯吐然诺2022-07-06  26

担架战略是指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利用与王稼祥、张闻天等人躺在担架上的机会,讨论问题,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

湘江战役以后,红军官兵更加认识到过去李德指挥红军的错误和毛泽东指挥红军的正确。

毛泽东对李德的错误指挥给红军造成的损失感到非常难过。

毛泽东强烈地感到,李德纸上谈兵的地位必须取消,红军必须改变战略决策。否则,恐怕红军只有死路一条。

再也不让李德发号施令了!这时,毛泽东清楚地感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党和红军的命运和前途,他不得不承担这样的使命,他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然而,毛泽东也清楚地知道,现在还不是通过明确反对李德和博古来改变红军战略方向的时候。

虽然湘江惨败后,许多战士和领导干部对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整个战略转变毕竟缺乏了解。

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取得红军领导层大多数人的一致意见,赢得他们的支持。

首先,毛泽东想到了王稼祥。

王稼祥,安徽泾县人,今年28岁。

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赴苏联留学,先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红教授学院学习。

在那里,他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理论的影响,成为王明路线的支持者。

五年后,他回到中国,不久就去了中央苏区工作,在那里他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重要职务。

王稼祥是一个务实的同志。到中央苏区后,他开始接触毛泽东,意识到自己的革命理论更符合中国国情,于是逐渐脱离王明理论,成为毛泽东的支持者。

王稼祥发现,毛泽东身上散发着一种典型的中国乡村气质,这在当时的一般领导人身上是不多见的。

毛泽东还拥有一种领导者特有的宽广胸怀和长远眼光。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但是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把它们变成教条,而是懂得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它们。

如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的建军思想给王稼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王明路线和毛泽东路线的比较中,王稼祥最终选择了后者,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

1932年10月,在中央苏区中央局召开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了红军总政治委员兼前委书记的职务。

只有王稼祥等少数人公开站在毛泽东一边,肯定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并对这一决定表示不满和反对。

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自然想到了王稼祥的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想到王稼祥,自然想到了与王稼祥思想经历相似的张闻天。

张闻天,又名罗敷,江苏人,34岁。

王力可早年经历嘉祥,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和苏联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不同的是,罗敷去过日本自学日语,去过美国旧金山勤工俭学,担任过某报社的总编辑。

1938年进入中央苏区后,任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罗敷一开始也迷信王明的理论,已经表现出“左”的倾向。

但他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原则。

当他刚进入苏区时,他不了解毛泽东,也不关注它。他认定王明的理论是正确的。

然而,在与毛泽东接触后,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逐渐与毛泽东的观点接近,但与李德和博古的观点有所分歧。

广昌战役失败后,罗敷公开批评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和宗派思想。

毛泽东认为张闻天也是一个关键人物。

如果他们能够完全改变原来的立场,转而支持自己,这对于纠正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争取更多上层干部的支持,争取时机,改变战略方向,挽救处于危险中的红军,将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毛泽东利用与王稼祥同在一个担架上的机会,试图与他交流思想,交谈,争取他的转变。

由于疟疾,毛泽东非常虚弱。

离开杜愚后的几个月里,长征是在担架上进行的。他经常在担架上睡觉和思考。

当时,患有肺结核并经常咯血的邓和与一样染上疟疾的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宣传部长胡耀邦,长征时也坐在担架上。

还有王稼祥等人,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刺穿肠子,震破耳膜,伤口插着橡胶引流管,患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一直服用大剂量吗啡止痛。

这种偶然逐渐促成了长征中几位受伤的红军高级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交流,使他们成为志趣相投的亲密战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王稼祥等人逐渐把担架变成了政治讨论的场所。

当时谁能料到,担架上的病,最终能改变红军的命运,甚至改变中国革命的历史!

起初,王稼祥和毛泽东躺在担架上交谈,在部队夜间宿营时,他们无休止地交谈。后来,罗敷加入了谈话。

当时三人都是被李德和博古在政治上排挤出去的,这才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他们谈到了中央苏区、党内宗派主义的危害、广昌战役以及红军的军事转移等许多其他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他们的观点逐渐一致。

王稼祥和罗敷商定,为了革命的前途,利用共产国际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机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纠正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让毛泽东回来, 从而摆脱共产国际和王明的远程指挥,彻底放开手脚,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谨慎地提出:“召开政治局会议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前,应做更多的准备工作,争取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恩。他是我们党和红军的参谋,工作顾大局,勤勤恳恳,在党和红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首长。

席,但军事让读,古董垄断。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提出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主攻方向,而李德则坚持“兵分多路”,以对付敌人的“多次进攻”。关于这一点,他和李德有过争执。他在许多问题上与李德和博古意见相左,这与李德的领导风格完全不同。"

张天兴奋地说:“是啊,周恩来高瞻远瞩,顾全大局,令人钦佩。他是政治局委员、常委、书记处委员,是最高‘三人团’的成员,可以对扭转目前的局面起到关键作用。”

一连几天,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不停地讨论红军的前途。只要他们有时间,他们的讨论就不会停止。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谈话,包括聂、彭、刘伯承等人。

就这样,重大战略决策逐渐在担架上形成。

由于担架上的沟通和一些高级领导人认识的统一,毛泽东在隧道会议上的复出,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上战略决策的改变,以及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上的确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104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