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2017年的东盟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东盟与对话伙伴的对话,各方都在庆祝东盟成立50周年。
从横向和纵向来看,东盟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有许多挑战,主要是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内部的挑战是东盟内部的整合和推进缺乏动力。随着东盟成员国老一辈政治强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东盟的发展面临着缺乏领袖的尴尬。印尼人口占东盟经济总量的40%,经济总量占东盟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排在后面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GDP都不到印尼的二分之一),应该是该地区的“天然领导者”。事实上,东盟的内部整合有赖于印尼扮演“仁慈霸权”的角色。2015年,东盟内部贸易仅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6%,远低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0%。印度尼西亚需要向其他东盟国家提供其最大的市场,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东盟。苏哈托执政时,印尼自觉以地区“老大哥”自居,但苏西洛(2004-2014)和佐科(2014-)都更注重印尼自身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优先推动东盟一体化。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印尼内部的民族主义。印尼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印尼不值得为东盟做出牺牲,东盟的存在实际上限制了印尼的大国地位。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过去虽然是东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但内部事务不稳定,影响了精力,而新加坡太小,起不到主导作用。
另一个问题是,东盟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促进区域一体化。东盟的合作是建立在所谓的“东盟方式”基础上的,但这种合作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它没有强制力,执行也不受监督。而且东盟合作的进程完全在成员国的掌控之中,成员国拥有完全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东盟秘书处的作用和空太小。
外部挑战是东南亚地区大国竞争加剧,导致东盟“中心地位”逐渐瓦解。李光耀曾说,“大象打架,脚下的草必然遭殃”。过去因为美国对东南亚的投资三心二意。日本在亚洲缺乏认同感,而印度的“向东看”从1992年才开始,影响力较弱,使得东盟成为各种区域网络中的“节点”,形成了其在区域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然而,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的实施,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和争端上升,中国的经济优势凸显,东盟的“中心地位”遭遇重大挑战。所有大国都对东盟采取“分化”政策,依赖东盟的一个成员,而不是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比如印度选择新加坡、越南、缅甸、印尼作为重点。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兰在东南亚的合作也更加依赖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