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当成禁忌;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死亡”;比如有些文化色彩的叫“驾鹤仙”;中性的是“死”;更惨的是“死”了,看到死人:老百姓叫“没了”...
死亡,有很多定义;有哲学标准:生物学标准:法学标准;也有身体标准;不同的类别,它们的应用标准也不同。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死了,但思想还在;如果你是一个政治家或作家,你的影响将是永恒的。
根据法律,一个人死后,他的附属物(遗产)还在:他身边的这些附属物可能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不灭是基本规律:无论是尸体还是骨灰,都只是H在天地间继续存在的另一种方式。
最后说一下生物学意义、生物学死亡和判断标准(国内临床判断的死亡标准差不多,不单独讨论):
死亡标准是:
第一步:临床死亡:延髓(生命中的骨髓)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
注意: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是最重要的标准;然而,这不是生物死亡。如果脑干功能还存在,有自主呼吸,就不能称之为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人状态”(植物人)。
第二步:生物性死亡:所有重要器官停止工作,发生不可逆的代谢。整个有机体不能复活。具体表现(渐进性)如下:
深度昏迷-无呼吸-瞳孔散大-脑干反射消失-脊髓反射消失-足底反射消失-脑电波平坦-脑循环消失-无血压。这就是俗称的“脑死亡”。
简单来说,不依靠医疗设备、插管、呼吸机、体外循环、体外起搏器,脑电波平坦(不再波动),视为生物死亡。
几年前美国发生了一场如何判断“死亡”的争论,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美国——
大致是这样的:一个美国人当了多年植物人之后,他的亲属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与其继续无效治疗,不如“拔管”(切断所有医疗辅助器械),放弃治疗。
后来甚至惊动了美国总统和宗教人士——围绕“要不要拔掉管子”展开了全国大辩论——但最终意见仍未统一;只是大部分人觉得不应该“拔掉”;少数人要“拔”,避免占用有限的医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