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风吹啊,浮云飞啊,我统一天下啊,荣耀归荣耀,如何得勇士啊,国守为四方!
少年时,读到这首《风歌》,觉得自己不愧是汉高祖。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话,却充满了霸气和恢弘的气势。这首诗是他平定英布之乱后,凯旋而归,与乡亲饮酒庆贺时所作。
这首诗只有三句话,23个字,只能算是歌中的一段,却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后世许多英雄人物争相传述,其魅力至今经久不衰。
这首《风歌》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气象磅礴,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势如江河,读来令人心酸。
自《风歌》以来,文人写诗一直追求这种雄壮的风格。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再次读到这首《风歌》,却让我感到心酸和可怜。
生于叛逆之国的刘邦,在一帮兄弟的支持下,建立了大汉帝国。应该说他身边有很多有能力的王子,比如明星。然而他却感叹“没有勇者为他辩护”!
公元前202年,刘邦履行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韩王信为汉王,臧茶为燕王,张敖为赵王,吴锐为长沙王,英布为淮南王。
然后,七个不同姓氏的国王一起上书,要他当皇帝。然而,他一当上皇帝,龙椅还没热,就传来了一个噩耗。项羽的前临江王叛变了。让刘邦卢绾和刘甲去镇暴,而不是进攻。终于,几个月后,临江王在开城投降,在洛阳被处死。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接下来,所有王国开始叛变。这年10月,臧茶也叛逃了。刘邦亲自领兵平定,然后项羽旧部叛变。
高祖六年,有人揭发了韩的谋反倾向,陈平用计谋俘获了韩信。第二年,韩信造反,刘邦出师平定。
汉高祖十年,赵造反,刘邦领兵平定。
高祖十一年,彭越造反,淮王楠英布造反,刘邦出师平定。
七个不同名字的国王中有六个叛变了。当叛乱遍地开花时,除了第一次反叛临江的王献,其他五次都是由刘邦亲自率领平叛。建国十几年间,皇帝过得并不太平,刘邦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这种高频率的叛乱、平叛和亲征,可能找不到第二个。
这个时候刘邦手里还是有精兵的。他为什么不用它?原因很简单。他不能信任他,只能带自己人去平乱。
刘邦称帝后,张亮悄然隐退。萧何、李诗琪、曹参和陈平都不适合搞阴谋,韩信也不值得信任。除了曾经一起造反,关系最牢固的妹夫樊哙,刘邦找不到第二个信得过的人。所以他每次出征都带着樊哙,把后宫留给他的妻子吕雉。
在一群征服世界的兄弟中,不是死了就是叛变了。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你最信任的人,那只有樊哙了。这就是天子被称为“寡”的原因。越是孤独寡居的人,越想戴上皇冠,必须承受的就越重。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也天翻地覆。这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英布善战,也是一员猛将。打败他不容易。刘邦亲自上阵,用了一年多才平定。而且在这次平乱中,刘邦被“流箭”射中,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去世了。
风歌是在这次战斗后写的,和沛县的老乡共饮庆祝。此时的刘邦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了。他战斗了一辈子,从一个小地痞到现在的天下第一高手,经历了生死。被别人抛弃后,他浑身是伤。现在回到家乡,心里自然难过。
年轻的时候,你会离开家,但你的乡音不会变。
他忍住疼痛,边唱边跳。《史记》记载“高祖跳舞,慷慨悲凉,哭着走。”
关于这次酒会史书中“狂饮”一词的使用,要知道,狂饮是一种没有礼仪,没有节制的状态。
此时的刘邦在老乡面前已经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回到家乡的游子。他年轻的时候看过这首诗,以为是小有成就后在老乡面前炫耀的意思。然而,当他中年再次读到它时,他感到悲伤。
刘邦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喜欢和兄弟们相处,他喜欢那种朋友或大或小,无拘无束的感觉。然而此时的他,身边没有朋友,连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都找不到。因为这种对比,他感到孤独和凄凉。
我相信,再坚强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会忍不住流泪。他对外是位高权重的皇帝,但他的兄弟朋友却一个个背叛了他。他的大大小小的妻妾,内部争夺太子的位置,还有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后,匈奴在远处虎视眈眈。
此时刘邦已经奄奄一息,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死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坏消息。一起长大的太子卢绾造反了。这个时候刘邦老了,他想用亲征,可惜这个时候他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派樊哙去平叛。
然而,樊哙一走,刘邦就派陈平去取他的性命。
此时的刘邦真成了孤家寡人。
现在读《风歌》,看到的不是汉高祖的霸气,而是他声嘶力竭的呐喊。谁能为我捍卫世界?
这样的刘邦真的很可怜,很让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