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上没担架护士不会测血压

亲切的近义词2022-07-06  32

当疾病爆发或意外事故威胁生命时,应立即拨打120,这是中国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医疗急救系统,120救护车挽救了许多生命,特别是在春节假期,120救护车的出诊率比平时增加了很多。但与此同时,许多人抱怨急救不及时,医生态度冷漠,设备陈旧。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对我国120急救现状进行系列深度报道。

护士不能量血压,救护车里也没有担架。

“急救中心派来的护士连血压都不会测,更别说用氧气袋了!这哪里是保命,简直是保命!”家住安的张女士提到今年年初打120救护车的事,至今心有余悸。2009年元旦假期,张女士父亲晚上突发心脏病,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向接线人员简单描述了病情。她还特别说明,病人在五楼,没有电梯,可能需要抬。五分钟后,救护车到了楼下,两个看起来像护士的年轻女孩走了过来。“救护车赶到的时候,我和家人稍微踏实了一些。因为给父亲吃了速效药,所以先跟救护人员说明了情况。”张女士说,父亲当时呼吸困难,她问要不要马上吸氧。护士说可以,但是她拿出氧气袋后,不知道怎么和氧气管连接。

而另一名护士在给病人量血压时明显操作不规范,两次给的血压值相差很大。这种情况让张女士的家人很着急。情况危急,张女士催促,“我们把病人抬上担架,直接送医院抢救。”这时护士说:“我们没带担架员,你家又没有电梯,抬不起来。”张女士听了这话,急了,半夜敲邻居的门。在年轻邻居的帮助下,张女士的父亲被成功抬下楼。

据了解,在一些中小城市,像张女士所说的情况不在少数。他们不是故意不带担架来的,但是当地急救中心根本没有专门人员。有很多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急救人员。他们虽然穿着白大褂,却不会使用医疗急救设备,甚至连基本的急救知识都不知道。

同时,救护车上的医疗设备往往缺这缺那。“我打的120救护车连担架都没有。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救人!”河南某县的王先生说,他的朋友在一次车祸中骨折了。赶来抢救的医生说简单抬一下包扎一下,却发现车上没有担架。在紧急情况下,急救医生和几个在场的人把他的朋友抬进了车里。“没想到在这个过程中朋友的骨头又受伤了,疼得差点晕过去。”

救护车的数量和设备都很缺乏。

“急救不专业的情况确实存在。”北京急救中心急诊科主任罗毅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主要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主要是指救护车上配备的急救设备。

调查记者发现,关于救护车上必须配备什么设备,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记者在河北省某市询问急救人员时,他一般会告知救护车上需要的几种设备,但告诉记者:“有的车上有心电监护仪和除颤器,有的没有,这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

"救护车上的设备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有许多不同."罗毅告诉记者,北京急救中心的设施和急救能力可以说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我们自己专门制定了一个装备标准,要求所有救护车都要达到这个要求。”记者看到,标准中规定的设备包括:诊断箱(含插管箱、心脏复苏泵、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引器、血压计、镊子、夹板等。)、供氧系统(氧气瓶不小于7升,配备氧气压力表、流量计、湿化瓶等。,并且还配备了便携式氧气瓶)、药箱、担架、骨折固定垫、外伤包、心电监护除颤器。“我们还要求每次出诊至少保证一名司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并根据情况增派人员。”罗毅说,但这只是北京的规定,很多地方城市未必有经济实力做到这一点。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从全国15个不同城市的120急救系统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救护车缺乏必要的急救仪器。

此外,救护车的数量也远远不够。上海市人大代表朱如安曾指出,在上海这个偌大的城市,白天只有50多辆救护车在运行,郊区120救护车的配置更是不成问题。这使得上海近1/3的老人紧急求助电话得到的回应都是“暂时没有车”“等了半个多小时”!朱如安无奈地说:“也是救护车。在美国5分钟就可以到,在中国可能要50分钟。”

“软件”主要是指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据了解,中国近年来一直面临急救人才短缺的问题。据北京急救中心统计,目前,仅北京市就有1000多名急救人才。

"主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专业人员。"罗毅不无担忧地说,院前急救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和普通医护人员不一样。但是现在国内的急诊医生和医院医生一样,都是普通护理学校毕业的,没有定期的考核。“在国外,急救人员每年都要进行专业和身体检查,以确保病人在危急情况下能尽快脱离危险。但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很多急诊医生已经无能为力,也没有合适的安置出口。他们仍在应急小组工作。”

赶上国际水平需要三个步骤。

“与10年前相比,中国的急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美国生活多年的郭女士告诉记者,在美国,救护车和急救直升机被称为“移动ICU(重症监护室)”,设备齐全,能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急救人员的素质也很高。比如急诊科护士通常有5年以上ICU工作经验;急救医生必须有3年以上的经验和3个月的强化培训。

那么,中国的120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跟上国际水平呢?罗毅说,这需要三步走:第一步,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救护车上必须配备什么设备,司机、医生、护士必须经过哪些专业培训。“最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这样就不会出现混乱。”

第二步,加大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在欧美,救护车上只有急救人员,没有医生、护士、搬运工之分。”罗毅说,这里有很多急救人员,他们可以处理紧急情况,有足够的体力抬起病人。而中国的急救人员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专业培训。因此,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以优厚的待遇鼓励更多专业人士加入急救事业。

三是火警、交警、救护车的联动需要进一步明确。在美国,三方可以同时呼叫,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虽然中国现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联动,“但是,由于前两方属于警察系统,急救属于卫生系统,各方之间如何形成适当的隶属关系,还有待商榷。这样协调不好,无法实现真正的联动。”罗毅说。

最后,罗毅提醒,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急救知识。据美国媒体报道,急救培训课程已经成为当地高中生的必修课。在我国,人们由于缺乏急救知识,往往会错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抢救的最佳时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098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