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巨浪登陆,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典故,也体现了我军科技工作者的“大智慧”。首先,东风出海是什么?他的意思是,经过改进,我国原来在陆地上使用的东风-31洲际导弹变成了挂载在潜艇上的巨浪-2洲际导弹,使我国海军的海基核打击能力进入了“洲际时代”。在巨浪-2服役之前,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只有巨浪-1导弹,而巨浪-1导弹的射程只有2000公里左右。虽然也可以通过核潜艇远洋航行接近北美、欧洲等地,形成战略威慑,但这样做要冒很大风险。
图为公开展示的巨浪-2潜射洲际导弹。他是东风入海。
一般来说,战略导弹核潜艇需要进行战备值班。无论导弹射程有多远,它们都需要进入遥远的海洋中的发射阵地进行掩护和袖手旁观。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紧急情况,他们都可以在阵地上迅速发射导弹进行反击。这是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惯例。由于战略导弹核潜艇隐藏在海洋深处,不易被发现,被视为生存能力极强的第二次核反击主力。
图为东风-31AG洲际导弹,据报道与最新的巨浪-2A洲际导弹有关。那是东风第二次下海。
但如果潜射导弹射程足够远,战略核潜艇就不需要冒险进入本国海军无法保护的海域,只需要埋伏在早已建成的近海“堡垒水域”就可以了。比如上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的导弹核潜艇因为导弹射程不够,需要出海远洋待命,在靠近美国海岸的区域执勤。这在实战中是有风险的,所以苏联海军在战时也需要派出舰队保护核潜艇进入战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核潜艇的导弹射程已经达到8000公里以上,不再需要在大洋中等待,只需要隐藏在北冰洋和波罗的海的“要塞海域”中,这样核潜艇的安全性就会提高,核反击的可靠性也会提高。
图为东风-31A洲际导弹。
中国也是如此。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在使用巨浪-1潜射导弹时,需要进入东太平洋才能到达北美大陆,需要进入大西洋才能到达欧洲。然而,显然,需要突破的防线太多了。当时中国的战略洲际打击能力主要依靠陆基导弹,而海基导弹能力还没有达到“可靠的二次核打击”的水平。
东风-31固体燃料陆基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后,我国拥有了一种体积小、发射准备时间短、发射速度快、打击精度高、储存时间长的新型洲际导弹。这种洲际导弹不仅可以设计成陆上机动发射导弹,还可以用于潜射导弹。因此,我国陆基东风-31洲际导弹研发成功后,迅速改装成为新型094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携带的洲际潜射导弹,后被称为巨浪-2导弹。
图为巨浪导弹发射出水。
巨浪-2导弹研制成功后,094战略导弹核潜艇不需要出到大洋,只需要在中国近海防御力量覆盖的海域,也就是要塞海域执勤,就足以威慑北美和欧洲。有人说他用尺子量了一下,从中国任何一个海域到北美都是8000多公里。换句话说,巨浪-2可能仍然无法到达北美。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毕竟地球不是平的。如果巨浪-2导弹向北发射,仍然可以通过北极到北美的路线到达北美。可以说东风-31变成了巨浪-2,是中国核力量的一次重大升级。
图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那么巨浪上岸怎么办?如前所述,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携带的导弹是巨浪-1,后来被改造成东风-21弹道导弹,成为中国前几年最先进的中程导弹,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成为改变海战格局的重要装备。在东风-31导弹和东风-25导弹服役之前,巨浪-1导弹是中国射程最远的固体燃料导弹。为了提高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中国将巨浪-1导弹改造为陆基机动导弹。
图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东风-21导弹采用的是越野机动发射平台,可以在陆地上快速移动,射程大,很容易隐藏在山地和丛林中。其射程可达2000公里,足以覆盖中国周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第一岛链上的军事基地。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更换了东风-21导弹的战斗部,使其可以随钱学森的弹道在大气层外机动,并增加了空空气舵,使其成为能够打击移动目标的弹道导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反舰弹道导弹。
应该说,无论是东风入海,还是巨浪上岸,都饱含着中国军事科技的智慧,是中国导弹技术和实力的显著提升。在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智慧中,中国建成了完整的海基核力量,建成了强大的陆基中导力量,维护了国防安全与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