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俗称石鼓,七月半,佛教称为兰盆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有燃放河灯和焚烧纸锭的习俗。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为“三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7月15日是入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此时,暑气刚刚褪去,金风正悄然而至。夜凉如水。
历史渊源
中秋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和世俗主义的融合。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祖先崇拜。在古代,由于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人们往往依靠神灵的保佑来获得农耕的丰收。祭祀祖先春夏秋冬都能找到,但“秋味”很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祭祀祖先亡灵的仪式,先把最好的时令产品供奉给神灵,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祈求来年丰收。
据史书记载,秋季祭祖从先秦时期就有了。一开始是帝王将相的事,后来影响到了从上到下的百姓。起初“秋味”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7月15日左右,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满月,此时秋天又新又圆。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秋节”,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神仙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大官”。他们是天帝在人间的代表:天官赐福正月十五,地官赦罪七月十五,水官赦罪十月十五。
中秋节的本义——祭祀
中秋节,佛教徒所说的“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高居榜首!
然而,我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却在下降!
中秋节、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大多数乡亲在这个节日想念他们的亲人,并送上他们对未来最美好的祝愿。
古人对祭祀的重视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治家格言》说,“祖宗虽远,祭祀须诚。”
当地风俗
祭祖
祭祖的节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所以它被简称为“七月半”。民间认为此时祖先也会回乡看望后代,所以需要祭祖。崇拜仪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一盏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通常,灯或蜡烛被放在河灯的底座上。在一月中旬的夜晚,它们被放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任其漂浮。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了祈祷和祈福。点亮河流,尤其是黄河,非常壮观。
面团造型
七月十五日以前,民间妇女流行于面塑活动中,尤其是在陕北地区。家里一个馒头,邻居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际人数,先给每个人一个大包。给青年学生的花包子要做成扁扁的形状,叫面羊,小羊吃奶的时候会跪在地上。我希望年轻学生不要忘记父母的恩情。给老一辈的花包子要做成大人的形状,叫面人,寓意儿孙满堂,长命百岁。给同行的花包子要做成鱼的形状,叫面鱼,意思是连续一年以上。
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国的新年,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在江苏省的一些地方,许多人也在中秋节吃扁食(一种用面粉和糖做成的簸箕状食物)。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中秋节会吃“饺子饼”,一种类似春卷的食物。
做茄子饼
人们相信茄子饼可以是已故祖先的干粮。到了中秋节,老南京家家户户都做茄子饼,就是把新鲜的茄子切丝,上面撒上面粉,用油炸。其实茄子饼现在已经是常见的家常菜了。如果你想吃,你可以做一盘来满足你的渴望。
祈求丰收
在中秋节祭祀通常与祈求丰收联系在一起。在石鼓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烧香,祈求水稻丰收,并在地上插上香枝,这就是所谓的“插秧”。种得越多越好,象征着秋天水稻丰收。
牺牲土地和庄稼
在7月15日,人们仍然流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入田野。纸烧好后,用剪成碎片的五色纸包裹在庄稼的穗上。传说可以避开冰雹,获得丰收。同时,有些地方还要去后土庙祭祀。
古诗词中的中原
中原之夜
唐与李英
江南寺一月夜,金粟酒吧看月娥。
红烛影归仙态,翠环动艳看多人。
香堂凝碧麝,露围青衣再续前缘。
响水夜空巫峡很远,不知道想怎么回去。
午夜看月亮。
唐当罗音
在朦胧的南月中,云滚滚而出。
射下鲸眼,隔玉兔发远。
形势一变,路越走越高。
没想到,我看着傍晚的光影,昂首挺胸。
中本聪
唐与李商隐
绛节飘至宫州,元朝祭奠清朝。
羊权必剥金条,文桥玉镜台终空。
惊觉闻雨声,不知迷路是花。
青鸟不到颍州怎么抓鸟?
半夜送一对情侣。
唐当陆桂梦
学饵膏不轻,但每一次真正的夜梦都是有回报的。
丁宁被金妃单独任命,并许以玉玺之名。
苦月摇残水,风微破云。
一会桐窗枕上,露压千枝。
午夜柏华周左
宋与范仲淹
南阳太守疯了,中秋前赏月。
大陆百花忘归夜,绿道无声顺。
要知道碧海吐珠,寒光射宝星。
看西楼下的世界,莹都在玉壶里。
炎热从来都不是不可避免的,今晚能有一个凉爽的生活是天意。
笛子一卖给万里云,主人就沉醉在歌声中。
醉舞我唱,佛舞如C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