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不让打蛇


1995年,29岁的余兴全在一处橡胶园中不慎踩到一条饥饿的蟒蛇,致其死亡,最终被蟒蛇吞食。对人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很多例子更让人毛骨悚然。

余兴泉橡胶园1995年9月4日晚9点45分左右遭遇蟒蛇。派出所值班警官阿布·马莎接到了余兴全兄弟的报案。

当时,余兴全的哥哥很慌张,也很害怕。他说弟弟余兴全被蟒蛇吞了,怕有挤兑钱的。他希望警察会去营救。

据余兴全哥哥描述,当晚7点左右,余兴全去橡胶圈修水泵,过了很久也没回来。于是他的家人开始四处寻找,但没有余兴全的踪影。

晚上9点多,余兴全的哥哥去离家300英尺外的沼泽地寻找,在那里他看到了骇人的一幕:夜晚,一条蟒蛇张着大嘴,正在吞食一个人,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家都在寻找的余兴全。当时,余兴全的头和肩膀已经在蟒蛇的嘴里了…

看到如此震撼的一幕,余兴全的哥哥大惊失色。慌乱中,他不得不逃离现场,向警察求助。

听到余兴全哥哥的话,阿布·马莎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这样的事情闻所未闻,但看对方恐惧的表情,似乎也不像是开玩笑。他不敢掉以轻心,立即和另外三名同事赶到现场。

赶到现场的阿布·马莎目睹了巨蟒慢慢吞下余兴全的过程。简直令人毛骨悚然。这条巨蟒长约21英尺,重140公斤。它正在享用面前的“食物”,根本不在乎阿布·马莎等人的到来。当它吞咽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的吮吸声。

马莎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想要拍下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也许是聚光灯干扰了那条试图吞食猎物的蟒蛇,它竟然吐出了余兴全。然而此时,余兴全的头至肩都沾满了粘稠的粘液,早已窒息而死。

马莎和他的同事举起长枪,朝蟒蛇的头部开了四枪,杀死了蟒蛇。

黑龙江被活蛇泡酒咬伤的方先生,儿子脸上一直长痘痘。这几年他带着孩子到处治疗,很多方法都没能治好。最近他听说用活蛇泡酒可以治病,于是决定让儿子试一试。

方先生千方百计找来三条坑蝮蛇。他想把蛇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桶里,然后把酒放进去。第一个非常成功。放第二条的时候,已经钻进桶里的蝮蛇突然转过头来,恶毒地咬他的手。虽然戴着手套,方先生还是感到一阵疼痛,把蛇强行推进了桶里。

很快,方先生发现被蛇咬的伤口开始肿胀,左手食指明显肿胀发黑。方先生立即赶到医院救治。

方先生和哈尔滨的王女士有着相同的经历,她患有风湿病。她听说蛇泡酒有些效果,就把一条蝮蛇放在装满高度白酒的玻璃酒坛里,泡了近3个月。

后来王女士看到玻璃罐里的酒差不多见底了。她想用筷子把蛇挪开,再加点酒。没想到,这条蛇在高度白酒中浸泡了3个月,却没有死,也没有醉。一旦被碰到,蛇立刻“活”了过来,咬了王女士的右手。

为什么蛇泡在酒里不死也不醉?原因很简单。国产酒瓶密封性不好,会有空气体进入酒瓶。蛇不会因为缺少空气而窒息。此外,蛇有很强的生命力。当遇到缺氧缺水等恶劣环境时,蛇会进入休眠状态,即使不喝不吃,也能存活数年。

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谈论蛇时往往会脸色苍白。蛇的出现让人毛骨悚然。老人们经常告诉我们“不杀一条蛇,杀一条就杀一条。”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老人说不要轻易杀蛇?(1)蛇不会轻易伤害人类。

黑龙江的刘玉萍是一个农场里的普通农妇。51岁的刘玉萍以养蜂为生。2006年,一条松蛇无意间来到她家。她没有赶走这条蛇,而是和它一起生活了15年。

据刘玉萍回忆,起初她发现房子里有一条蛇,她吓得要死。她想用棍子把蛇打死,后来又不忍心,就把蛇赶出去了。令她惊讶的是,这条蛇两天后又带来了另一条蛇。刘玉萍认为它很新。她以为自己在这里养蜂多年,没有同伴,所以没有把蛇赶走。

起初,刘玉萍以为小蛇只是和她呆几天,也许过几天她就会离开。没想到,两条蛇并没有离开,越来越多的蛇来到她家“过夜”。现在她家大概有20条左右的大蛇,小蛇多的数不过来。

刘玉萍说:“每年四月,许多蛇从山上下来,在我家屋顶上繁殖,然后在七月又上来。在过去的15年里,这些蛇从未咬过我。自从有了蛇,养殖场的老鼠就少了,保证了蜂蜜的安全。”

现实生活中,像刘玉萍这样能与蛇和平相处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把蛇当作宠物。其实大部分蛇都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他们遇到人类会尽快离开。

(2)有些蛇对人类的攻击是致命的。

一般来说,蛇是不会攻击人类的,但是当你离它们太近,让它们感到威胁,或者你和它们有过身体接触,引起它们的厌恶。例如,当你试图抓住一条蛇,或不小心踩到一条蛇,它可能会出于自卫而攻击你,如黑曼巴和眼镜王蛇。他们脾气相当暴躁,会激烈反击,这可能是致命的。

以黑曼巴蛇为例。它的长度可达4.48米,仅次于眼镜王蛇的长度。它不仅移动速度极快(可达16-20km/h),还能喷出剧毒毒液。黑曼巴蛇每次解毒量约为50-120毫克,较大的黑曼巴蛇单次解毒量可达200毫克。但实际上,10毫克左右的剂量就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

黑曼巴蛇会喷射一种神经毒素。被黑曼巴蛇咬伤后,身体会完全瘫痪和麻痹,被咬伤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不幸的是,如果你被一条黑曼巴蛇咬了,你没有在15分钟内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毒液就会扩散到你的全身,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此前,一名美国动物学家被一条黑曼巴蛇咬伤,注射了32瓶抗黑曼巴蛇毒,幸运地活了下来。

(C)一些蛇“喜欢”人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它真的“喜欢”你,想吞了你。但目前非洲只有岩蟒、网蟒和绿九头蛇三种蛇能捕食像人类那么大的动物,但这三种蛇分别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中国没有。

所以老人说看到蛇最好不要打,因为它基本上不会伤害你,但是一旦疼了就可能致命。所以,最好对蛇敬而远之。尽量不要去密林、沼泽等蛇的领地。在野外,穿长衣长裤,带合适的工具。一旦发现蛇,与它保持3-5米的距离,不要轻易刺激它。

一定要杀蛇吗?民间有句话叫“杀一条蛇不要命——后患无穷”。老人们之所以说一定要杀蛇,是因为害怕蛇的报复。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1)被斩首的蛇咬人是为了报复?

有报道称,一名洗菜工在清洗被割下的蛇头时,蛇头突然张开大嘴,狠狠地咬了洗菜工的手。

这听起来很奇怪,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理解为蛇的报复。其实只是蛇的本能反应。

蛇属于爬行动物,其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高级神经中枢不发达,低级神经中枢发达。简单来说,蛇的很多动作都是不需要大脑指挥就能完成的,因为这些动作都是在蛇的脊髓神经里完成的。

在蛇被杀死后的一个小时内,它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完好无损。科学家曾经测试过被斩首的蛇。实验表明,在蛇头被砍下后的20分钟内,蛇头仍然活跃,咬合力很强。即使过了一个小时,蛇头还是有反应,只是反应逐渐减弱。不仅是蛇头,蛇的身体和尾巴也能蜷曲起来射击。

所以,在蛇头刚被切下的时候,蛇头一旦被人触碰或靠近,作为冷血动物,它能迅速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引起条件反射,它会张开嘴伸出舌头或迅速弹起咬人。

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就像我们的膝跳反射一样,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除了蛇,其他动物也有这种能力,比如鱼,已经清理干净放在锅里开始煎,有的可以跳两下。当一只鸡被杀时,它的头被切下来,它的身体被放在地上。几秒钟后,鸡的身体居然自己跑起来了,这说明鸡的身体里也有反射神经网络。

人们之所以对蛇、鱼、鸡区别对待,是因为蛇这种软体动物让人感到恐惧,所以认为一条被斩首的蛇咬人是它的报复。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2)蛇被打的时候会记住人的长相,事后会报复?

我们这里的老人常说:你杀不死蛇,但蛇会记住你的样子,然后报复。小时候听到这些非常害怕,惊叹于蛇惊人的记忆力。后来才知道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因为蛇的眼睛可以看东西,但是视力极差。一般他们只能看到直径1米以内的物体,和1000度近视的人视力差不多。

可能有人不相信这种说法,因为蛇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发现猎物,能准确跟踪捕捉几十米外的田鼠、青蛙、蜥蜴等猎物。他们怎么能说自己视力不好呢?

其实也不难解释。一般来说,脊椎动物眼中的晶状体是松弛的,可以自由旋转,而大多数蛇眼中的晶状体只能前后移动。它们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图像非常模糊,所以蛇的视力很差。

蛇之所以能在黑暗中捕捉猎物,是因为蛇的眼睛和鼻子之间有一个颊窝(眼睛和鼻孔之间的深沟)。蛇靠这个特殊的器官进行“热定位”,相当于红外传感器。一旦有物体靠近,它们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进行跟踪和防御。

另外,蛇的嗅觉非常灵敏,嗅觉器官在舌头上。蛇有分叉的舌头,舌头长时间保持运动。蛇频繁地吐出舌头,借助舌头来测试空空气、土地、水中的各种颗粒,并传给位于嘴部的鼻犁(费洛蒙嗅鼻器)来测试气味,从而找出猎物的位置。

蛇的身体也非常敏感。他们的身体长时间与地面接触,可以通过身体感受到土地上的震动。一旦附近的其他动物靠近它们,它们会在第一时间察觉到。

所以,蛇的视力很差。他根本看不清人,更别说记得“敌人”的长相了。他怎么能说“复仇”呢?

“七寸”在哪里?我们一直听说“七寸打蛇”是一句俗语,通常用来比喻抓住事物的要害部位和关键部位。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蛇的“七寸”在哪里。我们只能说“七寸”是指蛇最重要的部位,也就是蛇心所在的地方。

但由于蛇的种类、大小、长短不同,实际上很难判断出蛇心的位置。再加上蛇不会等在那里等你打,所以很难打到“七寸”?

还有人说蛇应该打三寸而不是七寸。有人认为蛇的三寸是指蛇的脊椎的位置,是蛇最脆弱的部位,所以最容易被打断。如果它的脊椎断了,蛇的神经中枢和其他部位都会被破坏,自然就没有攻击力了。

其实有时候蛇会“装死”,就是被打了一会儿就晕过去了,过一会儿可能就醒了。

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哪里看到蛇都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几千年来,人们对蛇的印象一直没有改变。虽然我们和蛇没有太多共同之处,但它们远比老鼠、苍蝇、蚊子可怕。

其实每个动物都是一个生命,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蛇有存在的必要,这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因为要尽量和他们和平相处,除非有特殊情况,最好不要招惹他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073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