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是一种丝滑柔软的纤维,来源于玉米的花柱和柱头。每根纤维从柱头伸出,底部与胚珠相连。
有什么神奇的效果。
夏天吃玉米,大家都喜欢把玉米煮熟,把玉米须扔掉。
专家指出,这其实是一种浪费。
在中医里,玉米须也叫 徐龙 它是扁平的,具有广泛的预防和保健用途。
将带须的玉米放入锅中煮熟。煮好后,把汤倒出来,也就是 龙须茶 。
;香茶 味道很好,从甜丝丝喝很经济,可以作为全家人的养生茶。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饮用后可降低血脂、血压、血糖。【/br/】夏季暑气较重,芦笋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以去除体内的湿热。
还能利尿消肿。
在妇科,可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妊娠肿胀、乳汁不通等疾病。
中医认为玉米须味甘、性温,能利尿消肿、清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
玉米须对人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其利尿作用在肾外,故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有一定疗效。虽然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作用不太强。
玉米须能扩张外周血管,所以降压作用较弱。
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故可作为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或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的利胆药。
与茵陈合用,还可治疗肝炎引起的黄疸。
玉米须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增加血小板数量,抗溶血,故可用作膀胱和泌尿系统结石的止血药和利尿药,也可用于急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其抗过敏作用,它还可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哮喘等。
玉米须的解毒功能可用于治疗乳腺炎等。
另外,玉米须还有开胃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天,喝一杯玉米须茶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玉米须对人和兔均有利尿作用,能增加氯化物排出,但作用较弱。
其水提取物透析后的甲醇不溶性部分(A)利尿作用最强,无论口服、皮下还是静脉给药均有明显效果。
利尿作用主要在肾外,对肾脏作用较弱。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静脉煎剂对麻醉犬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但对慢性颈动脉皮桥犬无降压作用,每日服用3周。
A在低浓度下能扩张外周血管。
降血糖作用:玉米须发酵制剂对家兔有非常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利胆止血作用:玉米须制剂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可作为无并发症和胆汁排出障碍的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患者的利胆药物。
还能加速血液凝固的过程,增加血液中凝血酶的含量,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因此可用作膀胱和尿路结石的止血药和利尿药。
民间应用
秋天,农民收获玉米的时候,大多会扔掉玉米须。其实挺可惜的,只是不知道这是治病的良药。
中医认为,玉米须性味甘、淡,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胆囊炎、胆结石和高血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含有大量的硝酸钾、维生素K、谷甾醇、大豆甾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
具有利尿、降压、降糖、止血、利胆作用。
所以以本品为主药组成的验方很多,治疗也很广泛。下面是一些例子:
1。肝硬化:玉米须,瓜子,赤小豆,煎服。
(我没有从一本减肥书上记下这个食谱的用量)
2。高血压、头晕: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服。
这是1天剂量,早晚口服。
3。头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早中晚三次。
4。牙龈出血:玉米须50g,放入保温瓶中,用适量开水冲泡,加盖10分钟以上,每日饮用数次,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
5。咳嗽:玉米须30g,陈皮9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6。咯血:玉米须50g,冰糖50g,煎服。
每日一剂,早晚口服,5天为一疗程。
7。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栀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8。特发性水肿:即没有原因的水肿。
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代茶冲泡,每日一剂,可连续服用一个月。
9。黄疸(黄疸型肝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煎服。
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口服,7天为一疗程。
10。胆囊炎:玉米须30g,茵陈20g,蒲公英10g,煎服。
这是每日一剂,早晚口服,5天为一个疗程。
11。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玉米须50g,清水菠菜150g,清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
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12。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g,黄精10g,水煎。
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13。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克,车前子9克(每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一剂,早晚口服,5天为一疗程。
14。小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痛:玉米须50克,玉米芯50克,水煎去渣代替喝茶。
每日一剂,分早中晚。
15。尿血:玉米须50克,白茅根18克,水煎。
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5天为一疗程。
16。产后腹痛:玉米须50g,用水浸泡20min,然后水煎取汁。
这是1天剂量,早晚口服。
每次服用可以加20g红糖。
可用于治疗妇女产后腹部挛缩疼痛,服用后疼痛停止,乳汁增多。
(摘自《中国中医杂志》,2006年9月15日)
玉米一定要甜、淡、平;肾、肝、胆经;轻度渗透。
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效。
适应症:水肿、尿滴、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