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钟表是如何计时的?

唐宋八大家是谁2022-06-24  17

古人没有钟表是如何计时的? 01

使用主日晷、日晷、漏时等。
日晷是根据日影的长短来计时的工具;日晷由刻有线条的日晷针和日晷板组成,通过光线的投射判断时间;漏刻就是利用水流平衡的原理,在一个壶里灌满水,通过观察壶上刻有时间的尺子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人们首先使用了一种叫做 标准 计时器,这是一个计算日影长度的工具。
所谓 标准 它由两部分组成:直立在地面上测量太阳阴影的基准或石柱称为桌子,放置在南北方向测量桌子阴影的刚性平板称为圭。
时间也叫 时间 ,意思是太阳在地上留下的影子。时间这个词和日晷有关。
在标准海图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 日晷 ,或者通过光的投射来判断瞬间。
日晷由日晷针和刻有线条的日晷盘组成。
当太阳的方位发生变化时,指针在表盘上的投影所指向的方向也是不同的。
古人根据长期观察,确立了十二时辰对应的日影位置,并以此来判断时间。
例如 下午三点 其实指的是日晷盘正午位置的第三刻度。

日晷和日晷都是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但是下雨天怎么看时间呢?古人发明了 缺失 的方法。
;缺失 它是利用水流平衡的原理,在一个壶中注满水,通过观察壶上刻有时间的尺子(称为刻箭)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缺失 由于不受天气气候的影响,长期以来被中国人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也有机械动力的计时器。
宋代苏颂在张衡发明的水运浑仪基础上,改造了水运仪台,可以准确报时,显示十二时。

此外,还有香封、油灯钟、蜡烛钟、沙钟等计时工具。
17世纪后,更为精密的钟表从西方传入,人们逐渐放弃了原始的计时工具。
关于计时方法,古人采用百时制,即一昼夜分为一百个小时,一个时刻约为14.4分。
十二小时计时表发明于隋唐。
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24小时计时法,将100刻度制改为96刻度制;一个小时是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四个季度。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521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