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韵书是什么?
01
削减押韵
《切韵》是今天能考的最早的韵书。写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五册,11500字,193韵:平仄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初唐时定为官韵。
更新很多。
《切韵》是今天能考的最早的韵书。它写于隋文帝(公元581年 mdash公元600年,陆法言的父亲陆双在朝廷做官时,陆法言写下了当时八位著名学者,即刘真、颜之推、陆思道、、小改、新、、魏延元商定的声考原则,写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切韵》原书失传已久,近世出土该书残卷,可与《广韵》印证。
全书以韵为纲,共分193韵;韵脚按音可分为四部(见四声):平、上、去、入。
押韵词按音类、等叫排序。
所以同音字都归在一起。
每个音前面都标有一个圈(称为韵钮),第一个字标有倒注音。
每个单词都有一个定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发音。
这种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广韵》乃至《集韵》等书中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所以从后两者恢复的语音系统,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称为“切韵”。
但是这个“韵”应该怎么理解呢?有学者认为是当时某地的实际读音,如洛阳(学界主流普遍认为切韵代表南北朝后期金陵、夏洛士绅使用的读音)。
但也有学者认为,吕法彦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
陆发言《割韵序》也说:“因南北之是非,古今之通,由萧炎决定他要更精挑细选,除割疏之外。
“如果你只录下实际的声音,为什么还要讨论决定?因为《切韵音》至少是南北音韵的折中(所谓南北音韵应该主要是指金陵和夏洛这两个当时的官音,来源于洛阳旧音。
而不是今天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开创了编纂韵书的体例,从隋唐一直沿用到现代。
及其归纳语音系统,辅以《唐云》、《广韵》、《集韵》等,已被官方认定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