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老鸹2022-06-24  17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01

介子推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日,起源于祖先崇拜,后有介子推的故事。
传说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肉充饥。
晋文公回国当君主后,介子推拒绝夸耀自己的工作和争宠,就和老母亲住在绵山。
为了迫使介子推站出来,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所以介子推死的那天,他没有生火做饭。他不得不吃冷食,这被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寒食节。
它的日期是离冬至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禁火。禁止用火烤,只能吃准备好的熟食和冷食,故名。
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后来,由于清明节临近寒食节,而寒食节又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没有烟火,只有冷食。

寒食节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周代中晚春禁火的习俗。
由于季节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树钻火,有换季换火的习俗。
而且每次换火都要换新的。
在新的火到来之前,禁止人们生火。
“李周 middot秋官 middot斯居的《云: 仲春在初中用木祭司禁火。
;禁火期间不能做饭,但要提前准备好食物才能在禁火期间吃。这种食物叫做 冷食 。

寒食节的另一个来源是在春秋时期金的故乡山西祭奠介之推的习俗。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的忠实追随者,当时他正在流亡中。他被火烧死,举国哀悼。
荆楚年谱上说: 介子推(即介之推)于三月五日被火烧,国人哀悼。每年的春天和晚上,它被称为 lsquo禁止吸烟。犯了罪,雨雹伤田。
;这个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妃子为了让儿子继承王位,设下毒计谋杀了太子,申生被迫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邪恶,流亡国外。
在流放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本来我跟着他一起出去的,大部分都是一个接一个跑出去的。
只剩下几个苦人,一直跟着他。
其中一个就是解直推。

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
介之推煮了一块肉,给了重耳。
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赏赐了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一大笔赏赐,却忘了介之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解直推叫屈。
晋文公突然想起了往事,感到很内疚,于是马上派人把介之推请到法庭上,并加以密封。
但解直推坚持要辞职。
晋文公不得不自己去找。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的家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
解志推不想见他。他一直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宁愿隐居。
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不如三面火烧火烧山,留下一面。火起的时候,解之推会自己出来。
晋文公下令解除火烧山,但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之后,终究没有出来。
往山上看,介之推母子死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晋文公看着介之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它埋了,发现介之推的脊背上有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条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割肉侍奉国君,愿国主永远清明。
宁为柳树下的鬼,不做你的谏臣。【/br/】心里有我,就会一直反思我。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藏在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 杰 ,在山上立了祠堂,把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砍了一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每天看着它,叹了口气: 悲伤的一步。
; 第一步 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是古人对下属的称呼。据说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官员们穿着便衣去参拜并表达他们的哀悼。
到了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又复活了,绿枝嫩枝,在风中起舞。
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见了介之推。
他毕恭毕敬地走上前,爱怜地捏了一根树枝,织了一个帽环戴在头上。
祭祀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 清明 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以后的日子里,晋文公经常把这本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变得强大和清醒的座右铭。
立志勤政爱民,竭尽全力治理好国家。
从此晋国人民安居乐业,怀念不为名利而活的介之推。
在他去世的周年纪念日,每个人都通过禁烟来纪念他。
他还把面粉和枣泥揉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灵魂,说 推燕子 。
从此,寒食和清明就成了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
每当有冷食时,人们只是吃冷食,而不是生火做饭。
在北方,普通人只吃做好的冷麦饼等。在南方,多是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把柳条编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并在屋前屋后贴上柳条树枝,以示怀念。

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这种说法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有些地方在寒食节的时候会在解之推寺举行祭祀仪式。
在晋国的故乡山西,祭祀介之推的仪式是最盛大的。
在从战国到三国的漫长历史时期,这个地区的人民被禁止吃冷食长达一个月之久。
到了三国时,曹操下令废除太原禁火一月的旧民俗,规定寒食三日,从此这个习俗就成了习惯。
古代寒食节有几种传统食品:糖水(因此得名 61)、麦片粥、糯米芝士、小麦芝士、杏仁芝士、鸡蛋、生菜用盐和醋搅拌。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游戏主要是斗鸡和打蛋。
南朝梁世宗《荆楚年谱》云:寒食 斗鸡,雕鸡(蛋),斗鸡 。
隋《玉烛集》云: 这个节日里有很多鸡和蛋的争斗。
;斗鸡的习俗直到近代还流传在民间,但斗蛋的习俗失传了。
隋朝及其以前的碰撞、斗争游戏中使用的彩蛋是染色、雕刻的彩蛋,有一个古老的名字 画彩蛋 。【/br/】画鸡蛋主要是将蛋壳染成蓝色、红色等颜色,形成美丽的图案。
画蛋、雕蛋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如《管子》中云: 雕蛋熟,故积而散万物。
;在隋代,人们不仅把彩蛋用于游戏,还在节日期间作为礼物互相赠送,或放在一个盘子里几案,作为节日的特殊装饰。

寒食节在唐代还是一个很大的节日。当时诗人留下了许多吟咏寒食节的诗句,如文的《寒食节日送》: 元稹《连昌公词》云: 第一顿冷餐160后,店内无烟,宫树苍翠。
;沈全启《岭上寒食》云: 山外有寒食,春无瘿。
洛阳新甲子,明日清明。
;唐代在寒食节举行一些游戏、竞技活动和扫墓祭祖,如《唐书》: 开元二十年,寒食上坟,l书无篇
现代传说,上坟祭扫礼宜。
;岳阳年谱: 春社之后,天黑的时候,经常有人陆续上山,州里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要吃冷食。
;其实这些活动都是借用或改自三月举行的春季嬉闹、楔入、招魂活动。
自唐代以来,寒食节的地位日渐式微。只有时令饮食习俗以千百种方式流传下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487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