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边肖给你解释一下古代偏远山区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皇帝变了的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看看吧!其实高中生是学了桃花源才想到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以为陶渊明的故事是编的,不知道有没有现实。其实本意是想知道古代人是怎么知道皇帝换了几代或者根本不在乎皇帝是谁的。
操作方法 0175年冬,唐朝爆发安史之乱。
半年之内,洛阳、长安相继失陷,葛、高仙芝等名将相继被杀,国内局势岌岌可危。
太子叛变了马嵬坡,杀死了宰相杨和杨贵妃。
随后,恒力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
逃入四川的姚尊李隆基,做了太上皇,被调回西域守军参加平叛。
接到命令后,前三军火速驰援唐肃宗:司马懿琦君七千兵行军安西;骠骑将军李带领的5000名士兵;晋武卫将军马林的约3000名士兵,来自西域的共15000名士兵参加了平叛。
这一行动对安史之乱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唐朝的西域乃至整个河西走廊都陷入了军事力量的“真空时期”。
这个时候吐蕃很聪明。他没有进攻地广人稀的西域,而是进攻相对更富裕、人口更多、军队更多的河西走廊空。
安史之乱结束的同年(763年),甘肃几乎全部沦陷,西域成为“飞地”,彻底切断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那些“回国”的军人是幸运的。他们活着会改写历史,死了会得到丰厚的养老金。
留下来的士兵将彻底失去中原的一切支持,还将面临吐蕃、回鹘、饕餮的威胁。
73年7月至764年12月,封号“广德”,历时两年。【/br/】上世纪吐鲁番出土的考古发现,此时西域守军连序号的变化都不知道,甚至还用了广德“广德四年”的称号!
西域守军为了与中原王朝取得联系,派出了无数的“远征小分队”,都被吐蕃拦截或困于大漠,杳无音信。【/br/】然而,在真诚的努力下,终于有一小群人逃脱了吐蕃的追击,在沙漠中抵御风暴,绕过回鹘(今蒙古),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最终到达长安。
天啊,这是五年后的768年。当他们步入大明宫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唐玄宗,也不是唐肃宗,而是唐代宗的李煜。
当所有人都以为西域早已失守的时候,却告诉他们,西域将士还在奋力坚守,为国鞠躬尽瘁!满文武听了感动不已。
唐代宗甚至称赞说,“不动中国,就不用帮老师,还要跨千里,还要帮你的车首尾相连。【/br/】要勇敢,要狂妄,要自大,要忠于我的权利,要在绝对领域鼓舞人心,要在过去凶猛。
以三大臣之力,必超龙,不在汉室!”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再也无力治理西域。
而西域兵还在坚守。现在曾经广袤的西部地区只剩下一个城市——龟兹。
这些人还在王师四处寻找,已经45年了。
等待的不是援军,而是数万吐蕃军队。
士兵赢了有多绝望!88年冬天,我们的时代领袖国鑫率领最后一千名老兵,一场大雪压在我们的弓和剑上,他们都英勇牺牲了。
(图片文字来源网络,侵删)
02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几年前,我的班主任去波黑考察,路过一个小山村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先是问我班主任一行人是哪里人,然后问:“萨拉热窝还在打仗吗?”
最后,当老太太知道卡拉季奇被判40年徒刑时,她泪流满面,差点晕倒。
03法国大革命时期,因为教会被打,一群躲在深山里的德鲁伊趁机跳出来招募信徒...是的,他们经历了信奉奥林匹斯山神的罗马人的统治和皈依基督教的德意志人的统治,但这群凯尔特人仍然顽强地保持着他们祖先的‘德鲁伊教’信仰,保持着完整的宗教组织...
04“天下之大,岂是王土”,但像换皇帝这样重要的信息,却无法完全传达到基层。
从历史制度和现状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这种奇怪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简化内容,我们先分析一下统一的和平时代,仍然涉及几个问题。
1-更换皇帝的程序
2-邮局的地位
3-年鉴的出版
4-地方行政效率
皇帝轮流做,但是他是怎么改的?先熟悉一下。
无论是按部就班的太子登基,还是弑君者篡位,第一步都是一样的:说服。
大臣们联名上书,劝说新君主登基——新君主必须拒绝接受;
再劝——再拒绝;
三次劝说,三次拒绝。
仪式花了三次才完成。感觉不是大家觊觎的皇位,而是孔融在出口大梨。
“让位于世界”,这一步永远是必须的。
经过第四次劝说,新国王毫不客气地吞下了大梨。
此后一直是漫长而复杂的即位程序,在此不再赘述。最重要的一步是在南郊祭天。一般来说,过了“郊天”,你就是天子了。
新皇帝在完成换帝仪式后,会颁布奏章,向全国公布。
怎么发?通过国家邮政系统。
(邮件是传递文件;自秦汉统一以来,在和平时期,全国各地都有驿站(驿站就是驿馆,驿站就是马车)。【/br/】以清朝为例,即使福建云南那么偏远,也是十日之内赶到。
但是发下来也没用。只是各级地方政府都知道换皇帝。老百姓根本看不到这道圣旨,还不知道换皇帝的事。
明清以来,实行次年元改,意味着当年没有体现皇帝的称号。偏远地区的人可能不知道当年新皇帝即位。
对于老百姓来说,换个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一辈子也没必要知道。
但是,年号是不能回避的。最迟,年号就要改了。
人们至少有两种方式接触到标题:
第一,交税的时候,所有的完税证明上都有年份号。看到税单上改年号,自然就知道改皇帝了,但是地主有资格纳税。
第二,年历,俗称黄历,上面也有年号。这是给群众换皇帝的通知。
皇帝在这一点上没有犯官僚主义的错误。他深知历书的重大意义,所以历代历书的出版和颁布都是国家大事。
秦汉至宋元时期,历书的编纂由太史公负责,到了明清时期,又转由秦负责。
最早的唐朝有官方历书。
以清朝为例,封面格式如下:“清朝乾隆皇帝某年授宪。”
这年二月,秦向提交了明年的历书,经礼部批准,然后在四月发给各省使节。
各省布政使分别刊刻历书,加盖“秦日印”,每个布政使一份。
此章必须盖章才是合法的官方年鉴。
凡不印者,视为私刻历书,印刷传播,斩首。
使者在书上刻字,盖章,保存。
等到十月初一,皇帝正式颁布历书,然后各省的历书就可以卖了。
常有“风正说”之说,是正月,新月是月初一,尤其是十月初一,意思是十月初一发出的历法。
和邻国庆祝正朔的中国一样,这一天也是赠送历书的日子。比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在十月初一发行历书的时候也给他们一些。北京发行的历书几乎相当于古代亚洲的格林威治黄历。
这种黄历,明代称为大同历,清代称为诗仙历。为避讳李鸿,乾隆年间改称“诗仙书”,在宣彤使用。
但也有弊端:如果皇帝在当年年底前去世,那么明年印刷的历书就浪费了。
皇帝死得越晚,布衣使者印历书就越忙乱。
有时候物质资源不足,或者在较远的地区没有收到通知,我们干脆不改,直接发出去。
这就导致了这些历史上不存在的年份的出现,比如接下来的光绪三十五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要到两年后才能看到皇帝的变化。
历书送到州县衙门后,又多了一个问题:最后一公里。
古代邮政系统完善,官方信息传播迅速。
但类似于今天快递公司面临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在古代也是如此。在发达地区,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非常低,而在荒野地区,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非常高。
最后一公里能不能完成,取决于地方的行政效率。
上世纪80年代,内陆郡县通邮顺畅,但在偏远地区,没有改地为今的土司地区,官方历法的发放会有很长时间的延迟,更何况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国历。
题目中提到的偏远山区多为土司县,与内陆县的语言、风俗习惯完全不同。换个皇帝真的无所谓,换个吐司就大不了了。
以上只是一个和平的统一时代。
战争、饥荒、割据、叛乱,很容易导致基层甚至地方政府对皇帝的更迭毫无察觉。
由于战争中地方割据,历法不统一是很常见的。
皇帝驾崩后,偏远地区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例子。
题目中提到的桃花源当然是虚构的,但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当时中国北方已经沦陷,人们聚集在许多坞墙内自保。它和今天福建的土楼民居差不多,但要大得多,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而且自成体系。
对于活在坞墙的人来说,更换坞主才是大事,更换皇帝无所谓。
最后总结一下“偏远山区有些人连皇帝变了都不知道”的原因:
1-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在不是很偏远的地区,农历的滞后性也会导致老百姓在一到两年后才知道皇帝的更迭。
2-在偏远山区实施土司制度。官历和公文都是送去敬酒的,不会传下来。
3-如果是在内陆各县的山区,由于战乱邮政通邮不畅,官历不能及时到达各县,或者到达各县后不能向下传达。
4-中央政府太乱,今年没有正式文件或历书传达给地方。肯定是短命的朝廷,所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