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恋是指有些人没有性欲或声称自己没有性取向,即对任一性别都不表现出性欲,即缺乏性冲动。
200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提到,无性恋占人口的1%。
但无性恋是否属于性取向,仍有争议。
无性恋者不同于禁欲者和独身者,一般没有宗教信仰。
他们不会有与男性或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欲望,但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产生更多的好感。
到了21世纪,无性恋开始被更多的科学家认可为一种性取向,一系列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解释无性恋。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反对把无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无性社群开始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形成。
最著名的是无性能见度和教育网(AVEN),成立于2001年。
2012年8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学者发现,无性恋者占世界人口的1%,总人口约7000万。
基本分类
1.同性浪漫无性恋者
2、异性浪漫无性恋者
3、双性恋浪漫无性恋者
4、没有浪漫情节的无性人
无性恋的论点只是讨论性,并不是限制浪漫的情感(浪漫情节),所以无性恋可以有浪漫情节,也可以没有浪漫情节。
有些无性恋者会爱上一个人。
因为无性恋是缺乏性趣,而不是缺乏爱。
根据AVEN的说法,这些人被称为浪漫无性恋者。
但是,有浪漫情节的无性人,根据被爱情吸引的人的性别,可以分为两类。
浪漫无性恋者(同性恋无性恋者或同性恋无性恋者)
异性无性生殖(异性无性生殖)
两性无性或两性无性。
不爱男人或女人的无性恋者被称为男性无性恋者。
这很容易和独身主义混淆,但本质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性取向,独身是一种主观选择。
包含
无性恋不怕性。他们把性所包含的一切都看成是普通的东西。
他们对性的渴望已经完全断绝。
有些人在结婚前就明确表示不想要性爱。不属于精神疾病。就像正常人吃饭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对性本身没有欲望。
这种人是天生的,虽然是冰山一角,但也不是不存在。
所以,请不要因为性爱是主流而去逼那些自认为完全正确的人 正确 一些无性的心理概念。
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任何一个群体,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误解
无性无爱
很多人认为无性恋就是对同性或异性不感兴趣的人。
但无性恋侧重于讨论性,不涉及爱情。
无性恋中不爱男不爱女的那部分,叫做无性恋,没有浪漫情节。
不爱的人对爱不感兴趣,也因为种种原因,想去爱又不能(也就是没有能力去爱)。
但两者都不代表他们没有性冲动,所以他们不是无性的。
所以,只有没有爱情,渴望无性驱力的人,才能算是无性的爱情。
无性与柏拉图
说到无性的爱情,人们很容易想到柏拉图的爱情。
柏拉图的爱是一种同性之爱。
同性恋在古希腊很流行。哲学家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而非肉体上的。
柏拉图的爱情只是更注重精神上的交流,但并不完全排斥肉体关系。
无性的爱和精神的爱
相似之处:精神恋爱者和无性恋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爱情和性完全分开,认为精神部分和肉体部分是分开的,不需要互相陪伴。
不同点:精神恋爱者强烈主张精神部分,认为精神追求高于一切,无性恋是无肉体部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精神上的恋人,不排除在达成某种精神上的一致后,有发生性关系的欲望。
也就是说,精神上的爱有 为爱而性但高于性 的特点。
无性恋和双性恋
双性恋:吸引和喜爱两性人的性取向被称为双性恋。
很多人认为无性恋就是不在乎性别。既喜欢女人又喜欢男人的爱情叫无性恋。其实就是双性恋。
这是理解无性恋的一种方式 性 错了,这个人格是性欲而不是性。
无性和禁欲
禁欲:会被唤起但不涉及的,叫禁欲。
禁欲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宗教。
禁欲是一种选择,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
只要有性爱,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可以选择禁欲。
无性是一种取向。
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无性恋的对立面是性爱。
无性恋者即使选择参与性活动,依然是无性恋者。
无性和性功能障碍
社会上有些人身体有问题,但由于对性不感兴趣,这种身体缺陷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但是,如果一个人因为性的生理缺陷而苦恼,那么他在生理上就是一个不幸的性爱者。
因为生理上无性,但是心理上渴望,就不是无性了。
无性和独身
独身主义:主张、相信并坚持没有家庭或与家庭成员住在一起。
可见,独身主义只是强调追求自由,不结婚,不想和其他人同居,但并不排除有性行为。
无性和冷漠
性欲:与另一个人发生性行为或身体接触的欲望。
性冷淡是性欲不强的表现,并不代表没有性欲。有的性冷淡表现出性欲,但性爱抚反应迟钝或快感反应不足。无法达到高潮等症状。
而性冷淡是可以通过医学手段治疗的。
无性是没有性欲。
而且改变无性的性取向似乎很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