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韦口岸的边境公里数

山墙2024-04-28  30

表1 中国沿边带状口岸体系--1类口岸 口岸

省区

公路口岸 铁路口岸 水运口岸

辽宁省 丹东 丹东 丹东

东 吉林省 开山屯、南坪、3合、临江、珲春、圈河 集安、图们、珲春 大安港

北 黑龙江省 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 绥芬河 黑河、逊克、同江、漠河、

区 饶河、抚远、萝北、嘉荫、

内蒙古 满洲里、甘其毛道 满洲里 孙吴、呼玛室韦、黑头山

内蒙古 2连浩特、啊日哈沙特、珠恩嘎达布其 2连浩特

西 甘肃 马鬃山

北 新疆 老爷庙、乌拉斯台、塔克什肯、红山嘴 阿拉山口

区 口岸、阿黑土别克、吉木乃、巴克图、

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木扎尔特口岸、

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口岸、红旗拉

甫口岸、都拉塔

西藏 普兰、吉隆、日屋

西 云南 瑞丽、畹町、河口、磨憨、金水河、天 河口 思茅、景洪

南 保、猴桥

区 广西 友谊关、水口、东兴 凭祥

$False$

此外,还设置若干个2类口岸,这些口岸的分布与边界走向1致,因边界走向不同,各省区口岸体系分布形态、格局各异,黑龙江省边境口岸的分布成倒放的“V ”形“雁阵”式格局,即以抚远为“雁头”顶点,漠河、东宁口岸为“两翼端点”的格局,新疆、云南的口岸则近似于“C”形格局,西藏口岸呈“1”字形格局。

中国毗邻有15个国家,因而形成许多不同国别的口岸,这些不同国别的口岸往往成对出现,相对应的口岸即有距离上的差别又有数量上的差别,其规模大小也是不1样的。

(1)从中外对应口岸距离远近来看,新疆、内蒙古、 西藏3省区的口岸与邻国对应口岸相距数10至数百公里, 如中蒙边界的老爷庙口岸距蒙方布尔嘎斯台口岸223公里,而凭祥口岸、黑河口岸与其相对应的口岸则距离最近,仅数百到2000米。

(2)因国别而异,形成不同数量的中外对应口岸,中俄、中蒙、中哈、 中朝口岸数量较多中巴、中吉、中塔、中老口岸各1对中尼、中印口岸有两对中越口岸数量居中。

(3)从规模上看,边界线两侧对应口岸的合作规模也是不同的。 1些主要的口岸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不仅铁路过境运输不断,而且均实现了公路过境运输,还实现了国贸、边贸、劳务、过客旅游、转口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口岸业务。1些边境口岸城镇如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被中央和地方给予许多优惠政策,被批为沿边开放城市,并相应地设立了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

从地貌类型条件来看,沿边地区的口岸有处于高山隘口处如吐尔尕特口岸有的处于山间盆地如瑞丽、塔克什

没有“韦室”族

查了一下中国民族史

只有“室韦”族

======================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目录

第四编 中华民族的兴盛和祖国统一的加强

第六章 渤海、室韦与库莫奚

一、室韦室韦族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凡历6个世纪左右。其间,约从9世纪末起,因累遭契丹袭击等原因,一些部落西迁南徒,采用了新的称号,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中世纪后期名震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迁后发展形成⑥郑麟趾:《高丽史》卷二,第34页;卷五,第72—78页;卷七,第100页;卷一四,第208页。

⑦《辽史》卷三八,第474—475页;卷三,第29—30页。

⑧《文献通考》卷三二六,第2568页;《宋史》卷四九一,第14130页;《辽史》卷一一,第121页。

⑨《辽史》卷三八,第474—475页;卷三,第29—30页。

①洋见杨保隆:《辽代渤海入的逃亡与迁徙》,《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第96—103页。

的。

10世纪初被契丹人征服后,他开始了与其它民族融合以及消失的过程。

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后也有写作失韦、失围的。原系蒙古语音译,森林之意。用作族称,意为“林中人”,方壮猷等说室韦为“鲜卑”

的同名异译或别称②。

室韦族的渊源,史书说其为“契丹之类”,或“丁零之苗裔”③。结合史载其地理位置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等考察,其主体部分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魏书》说其语言与库莫奚、契丹和豆莫娄同,《隋书》记其偏处西北方的大室韦“语言不通”,《新唐书》又谓“其语言,靺鞨也”,这些不同记载,又反映了室韦不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而是一个多源的民族综合体,即它还包含有出自操..貊、突厥和通古斯语言的一些部落或氏族,也有东胡族系乌桓族的遗民。若以地区作大体划分,中部的属东胡族系,西部的属突厥系统,东部的属肃慎、..貊族系。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造成今天学术界对其族源众说纷坛,有起源于鲜卑、或乌桓、或肃慎、或丁零、或自成一族系等不同说法,④还有说其是春秋战国前原居中原“豕韦”的北迁居民⑤。

南北朝时期,室韦大体上分布在今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中原人对它了解的加深,可知隋唐时期其区域约东起嫩江东岸附近及今结雅河上中游地区,西至石勒喀河流域,南在今洮儿河流域与契丹为邻,北达外兴安岭南麓。

室韦族最初的部落情况,最先为其作传的《魏书》未作交代。7世纪前后,下分五大部。唐代“分部凡二十余”,有户至少3万,人口在15万以上。

①五大部为:南室韦,有25个氏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呼伦湖一带;北室韦,凡9个氏族,分布大兴安岭东侧的诺敏河流域东达小兴安岭西段;钵室韦,居大兴安岭北麓盘古河流域;深未但室韦,大体在今根河流域;大室韦,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②唐代室韦的部落名称和数目,两唐书《室韦传》所列不尽相同,经勘比后得20部。③部名和所在地为:乌素固部,在今克鲁伦河下游地区;那礼部,居于诺敏河下游南;岭西部,在小兴安岭西侧钠谟尔河附近;移塞没部,居乌尔逊河至海拉尔河之间;塞易支部,在哈拉哈河至绰尔河上游一带;和解部,散居雅鲁河、阿伦河地区;乌罗护部,约在今讷河县至齐齐哈尔市一线的嫩江东西附近;山北部,居绰汗山北、大如者室韦,分布于甘河上中游地区;小如者室韦,在诺敏大山附近;婆莴室韦,居盘古河流域;黄头室韦,约以今乌兰浩特市为中心,散布在北至绰尔河的洮儿河上中游地区;讷北(讷北支、讷比支)部,在今嫩江县治北的嫩江东岸附近;

骆丹(落坦、骆驼、落俎)部,分布于黑龙江上游北岸,东至结雅河上中游,但未达海兰泡东南地区;蒙兀(蒙瓦)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以东、黑龙江②王承礼:《渤海简史》,第177页。

③据《新唐书·渤海传》载其有“户十余万”估算。

④洪皓:《松漠纪闻》卷上,第4页。

⑤方壮猷:《室韦考》,《辅仁学报》第2卷,第2期;叶幼泉,王慎荣:《关于勘正室韦、蒙兀室韦、蒙古的几点看法》,《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

①《隋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

②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第79页。

③参见于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195—196页。

以南的额木尔河和激流河一带;大室韦,散居在靠近额尔古纳河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东室韦,在诺敏河北;西室韦,居于呼伦湖至根河一段的额尔古纳河附近;乌丸部,在甘河下游地区;达姤室韦,约分布在大安县北至扎赉特旗的嫩江西岸附近④。

唐代室韦诸部名称大多与五大部不一,这是由于他们是由五大部分化而来,其中的乌素固、和解、墓易支、乌罗护、那礼、黄头、达姤等部,原属南室韦;岭西、大如者、小如者、山北、讷北、骆丹、蒙兀和东室韦,属北室韦;婆莴由钵室韦转称而来;西室韦似为深末怛室韦⑤;大室韦即原大室韦。

室韦人的社会生产,直至9世纪末西迁南徙时,一直是以游牧、游猎为生,辅以捕渔和农业。在这几种生产中前后发展较明显的是农业。约从7世纪起,他们的农业生产已进入犁耕阶段。不过由于其境内少铁,靠从高丽人那里交换获得有限铁器,故其犁杖还“不加金刃”,皆以木为之,加之尚不懂得使用畜力,皆“人挽以耕”,因此收获有限。⑥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一直是粟、麦、穄。尽管如此。他们已知蒸麦发酵酿酒。畜牧业以饲养猪、牛为主,少马无羊。猪是其衣食之源,牛、马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男女婚娶的聘礼,马还是送往中原王朝的贡物。狩猎业以捕打獐鹿供衣食之需,但使用工具极原始,还处在角弓、楛矢阶段。由于其地多貂鼠,貂皮又是其向中原王朝献纳的主要方物,故已出现有些部落或氏族专以捕貂为业。已知用网捕鱼,在冰封江河的冬天,他们凿冰下网,“网取鱼鳖”。由于室韦区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所以各部从事的生产并不完全一致。据载,在五大部时期,南室韦上述四项生产皆有之;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则主要从事狩猎、捕渔和畜牧业,而且有的或以捕貂为生,或“衣以鱼皮”;大室韦以畜牧、狩猎为主⑦。

在婚姻、丧葬、居住等方面,室韦人流行的风俗习惯,既反映了其社会发展处在较低阶段,又体现了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婚嫁时,当两家“相许”后,男方辄将女盗走,然后送牛马为聘札,男女同回女家,待有孕后,女随夫到男方家。①还流行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丧葬方面,早期是实行父母死后,将其尸置于树上的树葬。后来演变为部落共搭一大棚,死者尸皆置于其上。②居住方式,南北有异:南部部落夏天多迁到贷勃、欠对二山,搭室于树上“巢居”,以避蚊蚋之害。其它季节为适应游牧、游猎经常流动的特点,在牛车上屈木为室,以蘧蒢(苇编席)覆上,人居其中。

北部的室韦人因其地严寒,冬天多入山住土穴,夏天有的部落居桦皮盖的屋。

代步工具陆地除牛车、马外,居于山地的在大雪覆盖的冬天,“骑木而行”。

④据《新唐书·室韦传》记其部“小或千户,大数千户”推算。

⑤五部所在,众说不一,此据《隋书。室韦传》所载及综合各家所考而定。

⑥孙秀仁等著《室韦史研究》作22部,原因是他们将骆驼、落俎看作二部,钵室韦与婆莴也看作两部,无乌丸部而有深末怛室韦(第21页)。郑英德、刘光胜在《室韦部落新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中认为有23部,这是他们将鞠、霫列作室韦二部,将黄头室韦分为大、小二部计算的原故。

⑦唐代室韦诸部分布,诸家所定极不一致,此据两唐书《室韦传》兼取杨保隆《隋唐时期室韦区域东至考》,载《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叶幼泉、王慎荣说讷北、骆丹二部由深末怛一分为二而来(《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孙进己认为西室韦属五大部时的大室韦(《东北民族源流》,第103页),今皆不取。

②《新唐书》卷二一九,第6176页。

水上交通工具,或“束薪为筏”,或以兽皮为舟③。

各部落尚未结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氏族、部落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态。

各部落有号称“乞引莫贺咄”的酋长④,主持部落内的一些公共活动;生产则由各氏族组织,所谓“每戈猎即相啸聚,事毕去,不相臣制”⑤。酋长更替,实行在其死后由其子代立的世选制,嗣绝才由众推“贤豪”继位。社会内尚无赋税,但私有制已确立,南北朝时已有“盗一征三,杀人者责马三百匹”

的习惯法;贫富分化也已出现,富者脖颈常戴五色杂珠。

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室韦派使臣张焉豆伐等向东魏献方物,开始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自此近10年间,几乎每年都遣使向东魏后向北齐贡献。

由于北齐营州刺史陆士茂“诈杀失韦八百余人”,朝贡关系一度中断,双方兵戎相见。王峻为刺史后,改用招抚政策,使紧张的关系缓和下来,于是室韦又先后于563年(北齐河清二年)、567年(北齐天统三年)向北齐朝献。

⑥时突厥强盛,室韦旋依附突厥,突厥派3名吐屯官总领其事。隋朝建立后,突厥臣服,室韦接着亦遣使与隋建立联系,于593年(隋开皇十三年)、610年(隋大业六年)两次来中原贡方物。⑦这一时期,室韦与高丽有了频繁的经济交往,常以土特产品从高丽换取铁器,一直维持到唐前期。唐兴以后,原臣属突厥的东北各民族不堪突厥敛取无度,纷纷归唐,室韦亦于唐武德年间(618—626)遣使向唐贡献。⑧629年(唐贞观三年),唐在营州境内设师州,管理室韦、契丹事务①。次年,唐大破突厥,营州都督薛万淑又对其施行安抚政策,室韦与唐关系进一步密切。唐武后时,后突厥兴起,契丹酋李尽忠杀营州都督反唐,唐廷对东北地区失去控制,室韦又受突厥制驭,与唐来往中断。唐破契丹后,契丹依附突厥,室韦在707年朝唐时,请求助唐讨突厥。

为此,唐置乎卢节度,镇抚室韦、契丹。唐玄宗末,安禄山反范阳,室韦被裹胁②与唐廷关系再度中断,至大历(766—779)中始得恢复。788年(唐贞元四年)室韦又与奚同攻振武(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次年派人向唐谢罪。鉴于室韦归附不常,为了加强对室韦的管理,不久唐在其地设立室韦都督府,委任室韦首领为大都督、都督,③室韦地区被正式纳入唐的版图。唐末,中原大乱,崛起的契丹乘机多次出兵征伐室韦,唐无暇东顾,致使室韦进入解体过程。经不完全统计,室韦自武德年间至咸通三年(862),朝唐凡46次。在这数十次的朝贡过程中,一方面,室韦人将马、豹、丰貂等方物输入中原;另方面,唐对室韦来朝的使者在加授将军、郎将等官的同时,③《隋书》卷八四,第1882—1883页。

④两唐书《室韦传》载,男需在女家役力三年,期满后,女家分给其财产,夫妇乘车载物共归男家。

⑤《魏书》卷一○○,第2221页;《通典》卷二○○,第1083页。

⑥本段未注者,据《隋书》、《新唐书》的《室韦传》。

⑦史书对其部落和氏族酋长的称号记载不一,《北史》、《隋书》、《通典》的《室韦传》说南室韦25部每部酋长曰“余莫弗瞒咄”;北室韦部落长叫“乞引莫贺咄”,9部各有3名“莫何弗”协助部落长。两唐书《室韦传》则记室韦社会内共有17名“莫贺弗”各摄管其部。

⑧《新唐书》卷二一九,第6176页。

①《北齐书》卷二五,第364页;卷七,第91页;卷八,第100页。

②此据《隋书》卷二,第37页;《隋书》卷三,第75页;该书《室韦传》作“北室韦时遣使贡献,余无至者”。

③此据《旧唐书·室韦传》,《新唐书·室韦传》作贞观五年始来贡丰貂。

又回送帛、锦彩、银器等物,这就不仅加强了政治上的密切关系,而且也起到了相互经济交流的作用。

室韦族的解体,始于9世纪末。这是由于在其西边的宗主国突厥被回纥攻破后,9世纪中叶回纥又为黠戛斯所破,或西迁,或南逃,不久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地区,这给室韦创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条件;在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机,在9世纪末连连北进,致使室韦诸部或西迁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出现重新组合。此后有的以新的称号活动,有的在一个时期内虽保留了原族称,但在后来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也改号易名。已知的有:西迁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韦。蒙兀室韦约在10世纪初由额尔古纳河以东向西迁移,最后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发源地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在辽朝时以萌古或被称袜劫子为号,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到金末发展为拥有16个部落的蒙古族。大、小如者室韦,约在9世纪初已由大兴安岭以东西迁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后期称“俞折”(系“如者”转音),辽又转称羽厥(亦作乌古),这时一些在大兴安岭以西的移塞没等部落也改称乌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尔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金末加入了蒙古族。南徙和西南徙的有大室韦、乌素古、和解等部。大室韦是在唐中期以后由石勒喀河流域南下至阔连海子(今呼伦湖)、捕鱼儿泊(今贝尔湖)一带的,辽代称敌烈,金称塔塔尔部,蒙古兴起后为蒙古兼并。乌素固部和西室韦等部,在8世纪中叶以后因军事行动已转移到阴山之阳的振武附近,军事上受挫后似未返回原故地,在辽金时代与黑车子室韦同被称为阴山室韦。黑车子室韦称号见于唐后期,他是和解、那礼等部在南徙过程中采用的新称号,新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带,④被辽征服后不久。其名渐不复见,乃以阴山室韦之名见于史书,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员⑤,13世纪初归入蒙古族。

经过上述变动后,辽代尚以室韦作称号的主要有室韦部和突吕不室韦部。室韦部是辽代对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龙江北一些室韦部落的总称,金初归附女真后遂不见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⑥。突吕不室韦来源于黄头室韦,黄头室韦是唐代室韦诸部中的大部,唐未分为大、小二部,辽初被阿保机征服后,置突吕不室韦部、涅刺拏古部,成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契丹20部成员,居住在今齐齐哈尔市至泰来县一带;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34部中涅刺挛古部改称涅刺越兀部,并被迁戍黑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北,不见突吕不室韦部之名①,疑黄头女真是该部改名。

二、库莫奚库莫奚族称始见于388年(北魏登国三年)②,然这一称号的出现,应在4世纪中叶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③自此以后,史书有了不间断的记载,到13世纪才不见其名,前后存在近千年。

④《旧唐书》卷三九,第1523页。

⑤《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第6934页(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

⑥室韦都督府设立时间,史未载明,《旧唐书·室韦传》始见室韦都督、大都督朝唐,分别在792年(贞元八牢),835年(大和九年),故将室韦都督府设立置此。

①张博泉等:《东北历代疆域史》第135页认为,黑车子室韦在长城以北的独石口至张家口一带。

②参见孙秀仁等:《室韦史研究》,第124—127页。

③今有人认为今鄂温克、鄂伦春族与其有渊源关系(《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466页;《鄂伦春族简史》,第7—8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707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