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时,也叫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
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
1986年4月,中国中央有关部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的通知”,具体做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
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从1986年到1991年的六个年度,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时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在夏令时开始和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均刊登有关部门的通告。1992年起,夏令时暂停实行。
夏令时使用利弊
优点
高纬度地区由于夏季太阳升起时间明显比冬季早,夏令时确实起到节省照明时间的作用。不少零售商对夏令时持肯定态度。美国的糖果商院集团已经游说美国国会将夏令时延长到11月,因为万圣节是糖果销售最旺的季节,而家长们不希望孩子们在天黑以后还在外面游逛。有人认为夏令时对患有夜盲症的人大有好处。除了节约了电,也让人们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弊端
对低纬度地区,夏令时作用不大。尤其这些地方在夏天十分湿热,夜晚降临时闷热无法入眠,而清晨正是睡眠的好时间。当夏令时开始和结束时,人们必须将所有计时仪器调快或调慢;当夏令时结束时,某些时间会在当天出现两次,这些都容易构成混乱。并且影响航班的时间。夏令时违背了设定时区的原意──尽量使中午贴近太阳上中天的时间。
北京悬日是一种古老的观测现象,也称为“秋分悬日”,指的是每年在秋分这一天时,太阳恰好在北京时间中午12点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上方。秋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9月23日前后,标志着秋季正式开始。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偏心,且地轴倾斜,因此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和位置都不相同。因此,每年的秋分时太阳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会有所变化。
北京悬日之所以出现在秋分,是因为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此时北京位于太阳光线下方的阴影区,而天安门城楼的建筑设计正好满足了太阳光线穿过城楼正上方的条件。因此,当太阳在秋分这一天恰好到达顶峰时,就可以看到太阳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上方的景象,形成了著名的“北京悬日”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悬日只有在具体的时间段内才能观察到,通常从两个秋分开始的几天内都有可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