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铜街的重庆打铜街

金至尊珠宝2024-03-09  28

重庆渝中区,沿小什字,途经罗汉寺往东水门方向,横切新华路连接陕西路的那条斜坡就是打铜街。

清代开始,重庆城的铜匠们便带着铸铜工具,三三两两的来到现在的打铜街,打铜街的名字由此喊响了。这是一段不足400米的斜坡,只有8米宽,倾斜不下30度。上世纪40年代初,朱自清坐黄包车下打铜街,曾被惊出一身冷汗,这在《朱自清散文全编》里也有记载。

据《重庆地名志》记载:重庆因商业而兴的城市和物资贸易市场,不少街(地)名是以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行帮作坊、商肆店铺等作专名,如磁器口、打铜街。

打铜街最辉煌的时候,街道两旁的铜器店不下百家,昼夜可闻打铜声。到了冬季,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晚上都聚到打铜街过夜,因为打铜铺灶膛的火永不熄灭。

“灯儿晃”的发源地

据《重庆市市中区志》记载,重庆在电力照明之前,使用植物油灯,夜间行路用灯笼、火把、纤藤竿、松节棒,城市街坊挂“号灯”,官邸豪门挂“宫灯”,来去行人借光照路。1921年,重庆商务督办公署委托烛川电灯公司,在打铜街、陕西街、小什字等主要街道安装路灯百余盏,这是重庆路灯之始。

民间口传称,“陪都”时期,打铜街街道两侧竖杆子,牵线,将路灯悬吊马路中央。每每微风一吹,路灯前摇后摆;由于路灯下多为闹市街区,生性滑稽的重庆人则称晚上闲逛为“灯儿晃”。从此,“灯儿晃”一词传遍四川。截至1936年,全城有400条街道安装路灯,总数1338盏。

而打铜街也作为重庆市第一条安装上路灯的街道,成为重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第一街”。

见证水码头辉煌

20世纪初,重庆城基本格局已经定型。从东水门码头上岸,经陕西路穿过打铜街到新华路,重庆城戛然而止。打铜街俨然成为了重庆上下半城的分水岭。

重庆城最开始是个水码头,两江环绕决定了重庆的商业是从码头兴起的。上个世纪初,打铜街远比都邮街(现在的解放碑)有名,大大小小的商人经过打铜街,将自己的商品运到水码头,通过船运出;顺便又将买进的货物,经过打铜街运回。在一张开埠前夕(1891年)的重庆地图上,打铜街的地名已经赫然在列。

上世纪20年代初,重庆上半城的开发初具规模,商家开始大量远离码头。到了30年代,上半城繁荣起来,贯通上下半城的打铜街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打铜街淡出历史舞台

2007年12月26日清晨,山城薄雾。记者从解放碑出发,沿途打听打铜街的地址。路人告诉记者,顺着小什字,经过罗汉寺往东水门方向,横切新华路连接陕西路的那条斜坡就是打铜街。

街口两边是两栋老式楼房,拨开密匝的树枝,可以看到二楼狭窄修长的拱形窗,全都外开。84岁的赵桂英老人,坐在自家楼下的布鞋摊前,满脸难理的纹路却很是清晰。她告诉记者,这里没得铜器卖了,“最早安装的路灯解放前就看不到了,圆圆舞厅也关门了,银行也换了……老房子都要拆了。”

跟记者说了半晌的话后,赵桂英老人有些累,但一提到打铜街的路灯,老人竟兴奋起来,“我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路灯杆杆是木头的,只有三四米高,上面有个盖盖,全是白炽灯。”那时候,见到玩伴们去爬灯杆,赵桂英害怕得不得了,“家长都追起打,生怕娃儿爬上去被电死了。”

打铜街路灯的安装情景,老人从老一辈人那里知道个大概。“通电那天好热闹哦,重庆城的人都来看稀奇,火炮满街都在响……晚上灯一点,从街头到街尾,一盏盏的亮起来了,看热闹的人全部都欢呼哟!”

路灯是一条街道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打铜街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重庆最早安装路灯的街道之一。由于大轰炸期间,城区绝大多数路灯被毁,解放前夕,只有900余盏路灯能发光。

如今的打铜街更换了路灯,更换了身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下半城的陕西路依旧繁荣,各种批发市场每天都人山人海;上半城的都邮街已经化身西部第一商业街--------解放碑,高楼商铺林立。一个城市的繁荣,不会再寄托在一条不足400米的小街上,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

重回打铜街,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行道,高大茂盛的树木,耳边依稀能听到打铜的金属撞击声和铜匠的吆喝声,卖纽扣的小贩担着挑子走在这条让朱自清都后怕的斜坡上,却优哉游哉。随着老街坊们逐渐老去,随着拆迁日期的临近,打铜街的过去将成为历史,仅存的两栋银行旧址,将见证其新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重庆地名志》、《重庆市中区志》、《民国巴县志》

九龙坡区铜陶路110号是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铜陶北路108号-1幢的地址。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九龙坡区铜陶路110号是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铜陶北路108号-1幢的地址,九龙坡区,隶属重庆市,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649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