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的运用词语,对不同的节日进行详细的描述解说,才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想要自如妥善的运用词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不同点:
(一)吃透词义
词语的含义,不是它所构成的单个词语含义的简单叠加组合,而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背景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切不可望文生义。
如:“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错把“大方”理解为不吝啬。)
(二)分清褒贬
许多词语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词的感情色彩也会随之变化,有时候,由于对一些成语褒贬不辨,从而导致误用。
如:“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常主动帮忙。”
(“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是个贬义词,此处应为“无微不至”。)
(五)前后矛盾
词语在句中意思尽管准确,还应注意它和其他词语是否矛盾。如“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浮光掠影”与“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六)搭配不当
有些词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如:“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
中国风筝节主要分布在潍坊、武汉、阳江等地。海外美国、日本等国也有风筝节。
潍坊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一般定于每年4月20日至25日。潍坊举办的第一届风筝节是在1984年。
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
在美国,风筝节由全美风筝协会同各州风筝协会轮流举办,每年一届,具体时间不固定,一般以举办地的适宜时节确定时间。
泰国放风筝的季节一般是每年二月至五月,曼谷的王家田广场和帕玛尼场所是传统的放风筝中心。
每年的11月1日是玛雅人的风筝节,是玛雅人对死者悼念的一种形式。
扩展资料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
《韩非子·外储说》中记载中木鸢的发明者不是鲁班而是战国的墨翟,墨翟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研究试制了三年,以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将其放飞并使其成功飞起,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木鸢”(或“木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释义的木鸢发明者也是“墨翟”。
后来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才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称为“纸鸢”。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清朝道光年间,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