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景区,被称为“北方的香格里拉”,景点各具特色

苍天白鹤2023-09-09  25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想世界丰富多彩,为何不趁自己还有活力的时候出去走走,看看属于世间繁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旅行就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属于各地的民俗风情,看到各地的美景,很好地放松身心。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山西的景点,它被称为是“北方的香格里拉”,跟随我一起来看一看它的风采。

它就是芦芽山风景区,是一个自然风景区,是集地质、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和文化为一体的,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且还可以体验当地的风情文化。位于忻州市,是国家4A级景区,在这里以山脉主峰为中心,荟萃了山、石、林、草、洞等十大系列的 旅游 产品,景观十分丰富。

首先是芦芽山,这里的峰峦重叠,有大大小小的200多座山峰,还有很多的瀑布,生态环境优良,空气也很新鲜。这里有很多的药材,有很多的医学工作者会来这里研究,尤其是中医药学者,有时候还会有医学专业的学生集体来这里欣赏这些药材,但是他们都很有素质,不会因此而采摘。

这里的海拔是2736米,山内的形势特别惊险奇峻。这里的植被有很多,多种多样,覆盖了整座山峰,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包括很多的高等植物。还有很多的动物,这里是它们的栖息地,有时候你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生态体系完整,对于专家的研究工作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里有一座太子殿,仅仅位于10平方米的石坪上,很高,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是用石基石壁建造的,一眼看过去你会发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沧桑十足。但是上面牌匾上的字体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工整雄劲,让人不禁想到它独自屹立在这山顶,不仅有是地位的象征,也是与世间分隔开,不沾染世俗的一种表现。

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是因为它的美景,首先是马仑草原,坐落于山顶,它可以媲美内蒙大草原,甚至这里的牧草比它高三五倍,而且草的颜色鲜嫩翠绿,打眼一看还有些许的晃眼。在这里还有很多的鲜花,应季的时候盛开得特别美,与草甸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机。当地政府看好这里的发展形势,投资10万元购买了蒙古包点缀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蒙古”,旺季的时候游人如织,有很多人在这里拍照打卡。

在两国、两省、两江、三县的交汇处

有座小小村庄

鸭绿江水与浑江水在这里犹如二龙聚首

把绿江村这个东方明珠高高举起

这里的美景数不胜数

只一眼就让你惊艳

你无法想象

这里有

桂林 更柔情的山水

昭苏 更唯美的油菜花

呼伦贝尔 更青翠的草场

.......

然而最不可错过的是

七月的绿江村将以她最美的面目示人

鸭绿江在流经绿江村时

形成了几乎180°的大回转

将绿江村塑造成一个半岛的形状

山川相环

一汪绿水徜徉而过

绿江村美得不像人间

与朝鲜仅一江之隔

总带着些魔幻色彩的朝鲜

在这里仿佛触手可及

简单几间房屋

袅袅炊烟

也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村田园生活

这里的山水不输漓江

一艘小船

几纵青山

水面光滑如镜

好一幅人在画中游的美景

人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而绿江山水甲桂林!

最为奇特的是这里的水地没现象

枯水季节

人们在江中滩涂上种庄稼

水位上涨

滩涂被淹没

露出绿油油的庄稼

成为一个个绿岛

而绿岛的形状也随水位而变

随性又奇妙

绿江村的四季都很让人惊艳

春有桃花灼灼的浪漫

夏有金黄璀璨,牛羊悠闲的肆意

秋有红叶漫山的层林尽染

冬有冰峰万里的空灵

因其出色的美景

这里被誉为:

中国东北的香格里拉

北方小江南东北第一村

来过这里的人都后悔没有早点来

更重要的是这里 不要门票

原生态,淳朴自然

若想寻一方净土

那就来绿江村!!!

/ 夏·碧玉悠然 /

夏季的绿江村是最美的时候。

初夏,这里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油菜花热烈盛开,芳香扑鼻,江面水波粼粼,有牛在草地上漫步,将这里渲染成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

@马蜂窝用户淡如菊静如蕾

万亩金黄,穿行其间,花香沾了满身,阳光的颜色,养眼至极,浪漫至极。

@马蜂窝用户淡如菊静如蕾

盛夏,这里是绿草茵茵的草场,青草茂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四方山水中。

神奇的水地没现象,给这里的绿岛肆意描绘出各种曼妙的曲线,晨雾笼罩下,这里仿佛不被侵扰的世外仙境。

/ 秋·瑰丽如画 /

秋季的绿江村被红叶装点的瑰丽非常。

@马蜂窝用户羽毛

丰富的色相,将这里变成五彩斑斓的世界,梦幻唯美,不用去九寨沟,在绿江村,你就可以尽享秋叶之美。

@马蜂窝用户羽毛

秋季也是丰收的季节,收获的田野带着低调和沉稳,别有韵味。

日光照耀下,这里仿佛一副色调浓重的欧洲古典油画。

@马蜂窝用户羽毛

/ 冬·空灵仙境 /

冬季的绿江村被冰雪覆盖,船只在湖面停滞,连时间也被冻结,仿佛不忍破坏这画中仙境。

落日与雪景的搭配,绝妙,云霞为雪景增添几分艳色,雪景为云霞增添几分仙气,美的人无法言语。

冬季的湖面,可以在上面滑冰,以及各类冰上运动。

不过我猜,你一定舍不得惊扰这美景。

/ 春·山花浪漫 /

春季的绿江村,桃李开的漫山遍野,馨香充满空气,粉色云霞笼罩,十分浪漫。

地址: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村

路线:

1.沈阳上高速——丹东——虎山长城——永甸——蒿子沟——太平哨——下露河(丹集线319省路)——浑江口大桥——绿江

2.沈阳——本溪小市——关门山——灌水——宽甸——蒿子沟——太平哨——下露河(丹集线319省路)——浑江口大桥——绿江(泡浑线615县路)

3.沈阳——本桓公路——青山沟——坦甸子——下露河(丹集线319省路)——浑江口大桥——绿江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Karakal)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 小说梗概如下: 大约20世纪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属印度的某国一个重要城市巴斯库尔(Baskul)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该地,前往当时英属印度境内的白沙瓦。 但他们被假冒的飞行员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处。在一个能说英语的中国老人的带领下,他们翻越险峻的山路来到位于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着有数千居民的“蓝月山谷”。当地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特点,那里的人们在“适度”(Moderation)原则下和谐生活着。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长寿,不过他们一旦离开此地,就不再长寿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积聚了东西方文明的众多珍宝、书卷、器物,寺中人个个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在与康威多次交谈之后,“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将“香格里拉”的领导权交给康威。美国人巴纳德和女传教士出于各自的想法也决定留下来。 唯有坚决不认同“香格里拉”的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点,诱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纷乱的世界上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也不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区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说在悬念中结束。 并非一流作家的希尔顿通过该书留给世人两大遗产:一是对“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想象,一是由于小说中大量看似真实的线索而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战期间,有人问罗斯福总统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战后的几十年内,一些地方陆续宣称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游客认为是“香格里拉”或“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东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亚的某些偏僻地方。 云南丽江的某位“世界级名人”认为,希尔顿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他得出结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小镇——中甸,香格里拉原来的藏语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内容引自北京《邮政周报》新闻采访团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访报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当地官方认为:“香格里拉”是藏语,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写作“Shangrila”( 迪庆州和中甸对“香格里拉”的“抢注”行为,引起了周边许多地区(如丽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恼、愤怒和质疑,因为与“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它们那里也有,甚至“更像”。结果2004年第7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中国西南地图上划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个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别闹了诸位!你们都属于“大香格里拉”,OK? 对“香格里拉”的专利争夺战、对“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热浪,以及当地众多粗陋建筑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这些现象,使遥远、神秘、脱尘的“香格里拉”堕入尘世,成为有利可图、利益均沾的商业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威曾担心雪崩或山崩会使“蓝月山谷”化为乌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区旅行时,也有一种细微的崩塌声传到了我的内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谬误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香格里拉”有关的炒作中,还出现了许多谬误,学者、专家、名人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网络、驴友们则以讹传讹。对此笔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对谬误、瞎话而无动于衷,乃至附和、推波助澜,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之一。 围绕着对“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说,我以为至少存在以下谬误: 【谬误1】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它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传很广的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用一个现实中的地方对应它、锁定它,将有损它作为人类社会某种理想境界的引领式的价值。这对“香格里拉”来说,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其次,退一步说,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原文提供的线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原某个不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论述。 再次,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尔顿唯一到过的也自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丽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还有藏西、藏北地区,都可能经由外国探险家的记录而成为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庆州“抢注”“香格里拉”而独占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说明迪庆州在商业竞争中鞭先一着而已,而要说到自然人文资源的状况,只能说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但它们离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内在气质上都有距离。 【谬误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庆州官方引述一些“专家”的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语方言。其中的“香”,藏语意指“心”;“格”相等于汉语助词“的”;“里拉”则是“日月”的意思。合起来,“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应当读成:Shan-g-rila。 这是对希尔顿原著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尔顿在小说中明明白白地提到,La在藏语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区及克什米尔一带,以“La”为后缀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岖山岭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香格里”(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藏语地名罢了,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在里头。 笔者并不否认迪庆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迪庆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牵强附会地捏造一些虚假的证据,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与迪庆藏语方言中的某个词汇的含混读音相吻合。 【谬误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关于“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说中,把“香格里拉”与“香巴拉”等同起来,说“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读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个古老语汇,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想净土,是“位于遥远北方的极乐世界”。对于西藏人来说,“遥远北方”、“遥远的香巴拉”究竟在哪里?是在东南方向的自称“香格里拉”的迪庆吗? 藏学研究者张庆有在《香巴拉——藏传佛教理想净土》(《西藏艺术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学者阿莽班智达的话说:香巴拉是人类持明的圣地,位于南赡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圆的,状如八瓣莲花,中央是王宫。张文还指出: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历代法王掌管着由960万个城邦所组成的幸福王国。张还引述了藏族学者曼隆古鲁、曲杰觉丹扎巴合著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观点: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处,可能是雪山环绕的一处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个空间(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遥远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冈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种流行的说法——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之没有线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东边汉藏交界处的迪庆。 “香巴拉”与希尔顿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也没有关系。综合藏传佛教对“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与“香格里拉”有许多不同: 1. 地貌、幅员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并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圆状的庞大王国,国王的王宫位于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宽阔大地,香格里拉是狭长山谷。 2. 人文状况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数千,甚至有一些凄清之美;香巴拉:有无数城邦,人口众多稠密,热闹繁华。 3. 政治体制不同。香格里拉:松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体制。 4. 文化格局与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汉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恶狠狠地发誓要肃清异教徒而建立纯粹的佛教王国。 5. 词汇含义不同。“香格里拉”按迪庆官方的解读,是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语中意为“北方极乐世界”。 6. 统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乌托邦和对东方的想象,是一个“西体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领导人及其继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国王”的血统源于印度和西藏。 很明显,在藏人中世代流传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根本是两回事。 【谬误4】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和中华民国奇女子刘曼卿的游记中已经说了,迪庆的中甸地区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游记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写游记时,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尚未问世,洛克如何会说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还有人说洛克1931年在美国发表的旅行游记已确认亚丁就是“香格里拉”,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洛克那时知道有“香格里拉”这个地名吗? 更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景观的表象,而在于精神、人文方面的纯洁与和谐。而在洛克的游记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横行的地带,他要全副武装的纳西族人护送并准备许多礼物笼络当地的军阀匪盗,这哪里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庆。许多“迪庆派”还热衷于引用刘曼卿(20世纪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续》“中甸”条目里对中甸风光的赞叹——“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等等,用来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们却不敢直面“中甸”条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两条,牛马杂沓,泥泞不堪,积臭令人掩鼻”的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以及刘曼卿后面的发问:“将谓中甸人民果真长年居于桃源仙境欤?是又不然”。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505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