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部巷里面,第一块招牌当属有将近40年历史的“石记热干面”。该店的创始人是92岁高龄的石婆婆。
“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头支起小摊,做石记热干面。那时候这里就我们一家。”身体依然硬朗的石婆婆说。“老头子走得早,我一个人拉扯着8个小孩子,就靠这小摊维持全家生活”,“那时生意也很多,附近水厂、食品厂、武钢、武船的工人上班都从这里路过过早(过早:武汉口语吃早饭的意思)。每天早上5 点一刻我就开张卖热干面,早晨来面馆买热干面的人都在面馆门前排着长长的龙队,一忙就忙到10点多,到了晚上还有一拨生意忙呢。”后来,在石记热干面的效益吸引下,户部巷发展成了12家小吃店的规模效益群。
“特别是这几年户部巷被扩建为‘旅游一条街’后,许多来自上海、深圳的外地游客都来品尝我们的热干面。”婆婆的女儿向记者介绍到。
目前,石婆婆的石记热干面又在徐东、汉口开了两家分店,店里营业额平时每天毛收入达1000元以上,到了周六周日可达2000元以上。
石记热干面婆婆一干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里户部巷店面多了,客人多了,街道宽了,名气大了,婆婆见证了户部巷店面由1家到12家,再到150多家小吃品种由1种到10种,再到现在达到170余种的过程。
不惑之年下岗 重新创业发家
“红白两案,糊粉稀饭勤劳致富,一年十万。 ――在武汉市户部巷的一家小吃店里有这幅特别的题词,这是曾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水浒》的着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专门为该小吃店题的词。是什么来头的小吃店请得起如此大家来免费题词呢?
糊粉2块5,伙计二三人,店面19.8平方米,150米长的街面不足1米。这样的小本生意“一年十万”早已是五年前的纪录,现在老板身价已逾百万。这就是小小户部巷里的名吃――徐嫂糊汤粉。
百余万身价的老板老板徐绍娴曾是下岗职工,曾几次创业折本,曾为凑足孩子学费低三下四到处借钱,曾迫于生计动念跳楼。孩子得重病,丈夫下岗,之后自己又得急性阑尾炎。一个奔40岁的女人经历了人生最为艰难的磨难。
“总得要挺直腰板,扛过去!”徐绍娴说,经过中华路居委会再就业培训指导,她又跑遍整个市区到处找店学做糊汤粉,没多久她就在自家门前户部巷里支起了小摊经营“徐嫂糊汤粉”。
“开始做的时候,味道不好,街坊邻里的老大妈、老大爷告诉我说‘姑娘,我们年轻的时候吃的糊汤粉是要这样做的……’‘熬糊糊的时候是要放新鲜的鲫鱼 ’……。老街坊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年年起早贪黑、勤劳肯干,徐嫂糊汤粉站住脚了,出名了。徐嫂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开了徐东号、光谷号和南湖号三家分店,吸纳了下岗职工和城市务工者达28人之多。
2002年9月,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户部巷里品尝到了徐嫂糊汤粉,对徐嫂的创业精神大加赞赏,并留下墨宝,鼓励她的营业额达到“一年十万”。而这一目标,徐嫂在2003年就完成了。现在,老板谨慎地将这幅题字裱糊起来挂在墙壁上,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座右铭。
40岁之前是工人,40岁突然变穷人,40以后变百万富翁,类似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唐金枝身上。1998年几近40岁的下岗女工人唐金枝,拿着5万元下岗补助办起了养猪场和养鸡场,每天她起早贪黑喂猪养鸡。
可是,“没想到当年猪肉降价、鸡场发瘟,我大病一场,连吃药的钱都没有。”为了讨个生计,唐金枝在户部巷里支起了小摊卖起了“唐氏热干面”。这来之不易的小生意让唐金枝十分珍惜,她做的热干面量足、料美、麻酱纯正、调配讲究,时间久了唐氏热干面声名鹊起。如今的唐金枝身家百万,她又在武汉也开了11家分店,经她扶持的下岗职工也都先后开店当上了老板。
和徐绍娴、唐金枝的事业一起成长的还有徐唐氏热干面、老谦记豆丝……“别小瞧小本经营”武昌区 *** 负责人说:“户部巷卖糊汤粉的、豆皮的都赚了大钱,10多位下岗工人成了百万富翁。”这些小吃店的创立者曾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下岗工人。
户部巷里话变化 民生经济 *** 帮
“从小就知道黄鹤楼,但热干面还是到武汉后才听说的。在这里吃一次感觉味道好好啊!”在户部巷,来自广东的游客告诉记者。
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小姑娘说:“这次来武汉,不仅看到了古琴台、长江大桥和东湖旅游区,恰巧就在黄鹤楼下还品尝到了武汉的特色小吃!”
户部巷,街面不大,名声不小,到过武汉的人基本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历史上这条小巷因明朝嘉靖年间在此设立的户部衙门而得名,已历经400多年风雨沧桑。而在户部巷里摆摊设点也是早年就有的,只是那时青石小路上行人跌跌撞撞,低矮破旧的民房是经营的店面这边烙豆皮,旁边流污水左边摆饭桌,右边堆垃圾。管理不善,经营无序,这恐怕是早年户部巷的留给人们的印象。
可就在2002年,户部巷里发生了变化,街道整洁了,店铺规范了,经营有序了,生意更好了。这是 *** 当年投资30万元进行改造建设打造“汉味早点一条街”的成果,这里成了武昌区下岗职工创业再就业的基地。
2004年和2006年, *** 又继续投资扩大户部巷的经营范围,增加了旅游、休闲、文化等经营项目,使得户部巷发展成为集吃、穿、住、用、玩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另据统计,5年来,武昌区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营造小巷复古环境,完善周边文化、停车、卫生等配套功能,对创业人员免费培训并给予3年免税期等帮扶政策。
“户部巷模式”全民创业引热议
“这儿不只是早点的集中市场,更像一个旅游景点。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街上的巨大的汉味早点文化墙也挺特别的。让人有种品尝‘文化盛宴’的感觉,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大饱眼福了。”一位在武汉读书的大学生说。
随着品牌的慢慢确立,150米长的主巷、300米辐射边巷似乎不够商户们发展了。在 *** 指导帮助下,2005年4月,户部巷徐东分号正式开业,自此户部巷发展到了历史的新纪元。户部巷开创出了新的汉味小吃经营模式――以大型超市为依托向外延伸复制总店的分号。到目前为止,“户部巷模式”已开设了11家分号。正如省 ***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所说:“这解决的不单纯是就业问题,它带动了一项产业、复兴了一种文化、刷新了一种观念。”
春节前夕,武昌区制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意见》。当官员、专家热议创业帮扶新政策时,户部巷的创业模式引起了关注。专家总结出“户部巷模式”即:品牌经营、统一管理、抱团作战。现在武汉 *** 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等各界都把目光聚焦到这条昔日路过千百次却无人问津的小巷。在前不久举办的“户部巷模式”座谈会上,专家学者认为,“户部巷模式”为武汉市群众小本创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 引导、百姓小本创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创业者自身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再加上 *** 扶助,特别是政策的扶持才有我们今天的成功。”徐嫂糊汤粉的老板徐绍娴总结个人成功的经验说。
梁副主任说:“没有国有企业的支撑、没有外资引入的助推、没有支柱产业的带动,户部巷依靠老百姓,走出了一条‘民本经济’的创富之路”。户部巷里老百姓凭着个人的踏实肯干创造了让经济学家惊叹,让社会各界瞩目的经济模式“户部巷模式”。
传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