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马》全文

赢异人2023-06-07  29

原文:

院子当中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头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都知道了。就动手分吧。”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添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

出处:出自作家周立波的《分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

这年冬天,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他工作的地点是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松江省是现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元宝镇就是《分马》中的元茂屯。这期间,正是东北冰封雪冻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

话题从斗争地主到家庭琐事,从风土人情到个人遭遇……他在元宝镇工作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几年也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东北农民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亲身经历的土地改革的火热斗争,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写完第一部后,带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县的周家岗补充生活。周家岗是经过日寇并村集家的较富的大屯落,阶级斗争复杂尖锐,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点。

是三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贺敬之和丁毅的歌剧《白毛女》。

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

《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58节,每节都描写一个中心情节或中心人物,作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有头有尾、情节集中等长处,又与自己擅长的心理分析、环境描写相结合,使得全书波澜起伏,舒徐有致。

2、《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现代作家周立波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8年,东北书店初版。

《暴风骤雨》描写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

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暴风骤雨》以磅礴的革命气势、鲜明的阶级爱憎以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结构严谨,人物惟妙惟肖,语言富有地方色彩。

3、《白毛女》

《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剧中的“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决心到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夏天,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传达下来时,丁玲立刻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

在温泉屯,她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兴致勃勃地和农民交融在一起,“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妇女们,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到最前边最勇敢的人们”带给她“兴奋"和“幸福”。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发生的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给作家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她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她在农村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既转变了思想,又吸取了创作的源泉,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作家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于1946年11月初在阜平一个小村庄开始了长篇的创作。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这是较《“五四”指示》更为彻底的土地改革纲领。丁玲在创作过程中,又学习了《土地法大纲》,继续阅读一些土地改革的文件、材料,对于前阶段土地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得以从更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上进行再认识。

为了丰富小说内容,1947年春、冬,她又去土改尚在进行的冀中农村体验生活,修改写作计划。最后于1948年6月在河北正定联大完稿,同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初版发行。

2、《暴风骤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保卫胜利成果,彻底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把革命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在1946年5月4日,发布了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五四指示”。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就在解放区的广大农村开展起来了。这年冬天,周立波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他工作的地点是松江省尚志县元宝镇。

松江省是现在黑龙江省的一部分,元宝镇就是《暴风骤雨》中的元茂屯。这期间,正是东北冰封雪冻的季节,农事不多,周立波经常同贫苦农民一起唠嗑,倾听他们无拘无束的谈天。

话题从斗争地主到家庭琐事,从风土人情到个人遭遇……他在元宝镇工作了半年,每天和农民一起战斗和工作,了解了平常几年也了解不透彻的情况,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东北农民生动的语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947年5月,周立波到松江省委编辑《松江农民报》。他亲身经历的土地改革的火热斗争,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他写完第一部后,带着初稿又到松江省五常县的周家岗补充生活。

周家岗是经过日寇并村集家的较富的大屯落,阶级斗争复杂尖锐,是省委土改工作的重点。周立波在这里生活了四个来月。

后来他还到拉林与苇河的一些村屯和呼兰县的长岭区访问,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他补充、修改了小说的第一部,随后又花半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二部。《暴风骤雨》就这样写成了。1948 年东北书店正式出版了这部小说。

3、《白毛女》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文学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327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