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顶级贵族私校,九大公学到底是哪几所?

代数式的定义2023-05-30  25

英国教育体系中,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学校叫Public School,中文称为公学。它的名字虽然带着"Public公共"一词,但它并不是公立学校,英国的公立学校是指State-Funded School,办学经费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Public School公学,实际上是英国私立教育轨道上的一种学校类型,并且是私立学校中的佼佼者,有自己雄厚的资金来源,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从14世纪诞生至今,英国的公学已经历了六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在英国教育和社会中久有盛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 来~九大公学,了解一下! 》中,我们介绍了公学的历史背景和九大公学的来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九所传奇学校的魅力吧。

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汉普郡 | 1382年建校 | 全寄宿型 | 男校 13至18岁

温彻斯特公学是由温切斯特主教William of Wykeham于1382年创建,是英国第一所培养神职和公职人员的学校,最初只有70名接受免费教育的"Scholars"和2名教员,开创了英国公学教育的历史。主教在创办公学的同时也建立了牛津大学新学院,让公学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两者之间至今还保留着特殊的关系:温彻斯特学校主管机构的11名成员中,3名由新学院指派,其中包括新学院的院长。

伯克郡 | 1440年建校 | 全寄宿型 | 男校 13至18岁

伊顿公学位于伯克郡温莎小镇,坐落在著名的温莎城堡旁,与皇室渊源甚深。1440年,亨利六世创立伊顿之初,是一所为七十名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平民学校(这种模式正是受到了温彻斯特公学的影响),17世纪以后学校逐渐贵族化,旨在培养精英绅士,成为英国皇室、政治界、经济界精英的摇篮。大家所熟知的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前任首相卡梅伦和现任首相鲍里斯都是伊顿校友。

伦敦市中心 | 1560年建校 | 寄宿 + 走读 | 男女混校 7至18岁

其全称是威斯敏斯特圣彼得皇家书院,校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早期,从建校起就位于繁华的伦敦市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邻威斯敏斯特教堂和议会大厦。学校设立有Under School和Great School,Under School设立于1943年,为7岁至13岁的男孩提供教育,而Great School则招收13岁至18岁的男生和16岁至18岁的女生。

伦敦哈罗区 | 1572年建校 | 全寄宿型 | 男校 13至18岁

哈罗公学位于伦敦哈罗区一座小山的山顶,创始人John Lyon来自哈罗当地一个富裕的家族,校徽上的狮子便是他们家族徽章的一部分。哈罗公学最初是为本地男童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学校,后来越来越多来自外地的富家子弟前来入读,逐渐成为最负盛名的公学之一。哈罗可以说是九大公学中最具国际化视野的一所学校,除了位于伦敦的哈罗公学,他们还在曼谷、香港、北京、上海设立了哈罗国际学校。

华威郡 | 1567年建校 | 寄宿 + 走读 | 男女混校 13至18岁

拉格比公学最初是一所为本地男孩提供教育的免费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在建校的前100年相对是默默无闻的。1828年至1841年,教育和历史学家Thomas Arnold担任校长期间,对学校进行了治理换新,使得它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公学的先驱和佼佼者,后来成为九所“克拉伦登学校”之一。拉格比公学是橄榄球运动的诞生地,因此橄榄球一词的英文正是以Rugby命名的。

什罗普郡 | 1552年建校 | 寄宿 + 走读 | 男女混校 13至18岁

什鲁斯伯里小镇是达尔文的故乡,而什鲁斯伯里公学(又译舒兹伯利公学)正是达尔文的母校,它是一所传统的寄宿男校,1552年在爱德华六世国王统治下通过特许而成立,所以也被称为King Edward VI School at Shrewsbury。直到2007年,它还是一所完全的男校,2008年学校开始接收13岁的女孩入学,并在2014年完全成为男女混校。

萨里郡 | 1611年建校 | 寄宿 + 走读 | 男女混校 13至18岁

查特豪斯公学1611年建校时位于伦敦,在一所古老的加尔都西会修道院里,后于1872年迁址到萨里郡的Godalming(现在是伦敦的卫星城市之一)。查特豪斯最初只招收男生,后来转变为男女混校,其中只招收16岁至18岁的女生,不过学校已经决定步入全年段混校制,学校的第一批13岁女生即将于2021年9月入学。

赫特福德郡 | 1561年建校 | 走读 | 男校 11至18岁

麦钱特泰勒斯公学,由来自Merchant Taylors' Company的Sir Thomas White于1561年创建的日间学校(走读制),从那时起就和同样也是由Thomas创立的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1933年迁址到离伦敦并不远的赫特福德郡Sandy Lodge,现在是一所完全走读制的男子学校。

伦敦市 | 1509年建校 | 走读 + 寄宿 | 男校 7至18岁

圣保罗公学的创始人John Colet,是信仰人文主义的学者兼圣保罗大教堂教长。1505年,John从身份显赫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他带着所有的财产投身于创建圣保罗公学,使其成为英格兰最大的学校。如今的圣保罗公学坐落于泰晤士河南岸的哈默史密斯桥旁,地理位置优越,大多数学生是走读生,但也提供寄宿选择。

九大公学作为英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现在也接纳优秀的国际生入学就读,未来我们将推出「名校推荐」系列栏目,逐一展开介绍九大公学的历史与个性、如今的风貌与特色,以及入学申请、教学成果等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编辑 | 英伦少年派

图片 | 学校官网

是指拍摄地么,

外景地之一

——安尼克堡

哈利·波特所在的魔法学校—霍格华兹的外观及部分场景拍摄自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安尼克堡(Ainwlck Cast1e)。Ain是由凯尔特语而来,意思是“光亮之河”。WICK意思是盎格鲁萨克逊族的居住地,所以安尼克全文应该是“盎格鲁萨克逊族居住的光亮之河”。

外景地之二

——伊顿公学

位于英国白金汉郡,紧邻温莎堡的伊顿公学始建于1440年。这是一所具有古老贵族传统的精英男校,自建成之初便和英国上层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众多的皇室成员也是在这里完成他们的中学教育。

外景地之三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理所当然是伦敦鼎鼎大名的国王十字车站。该车站建于1851年至1852年之间,120尺高的意大利风格,钟塔是车站的标志性建筑

外景地之四

——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城内的基督教会学校和图书馆也是《哈利·波特》的主要拍摄地点,电影中神秘古老的图书馆就是取景自其中的巴德礼图书馆。

成立于1320年的巴德礼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主要图书馆之一。

英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这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说的是英语,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宰着当今世界诸多事件的走向,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与健全的社会体系,都拥有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这样相似的两个国家,又有着那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呢?我将从一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英美文化的同源性是不可否认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文化秉承了英国文化的很多东西。英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根,源头。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受英国的影响。

首先,在美国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占非常大的比例。顺其自然,他们就将英国的文化、英国人的性格特征、英国人的思维方式都带到了这一片新大陆来了。

其次,17世纪,英国在所有国家中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率先迈入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英国的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久,又在全球领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势力突飞猛进,称霸全球。而美国是是它进行武力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地区。这样的历史致使英美文化的同源性。

二 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

同源性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语言——都是英语

2宗教——以基督教新教为主

3社会交往的一些细节——女士优先,文明有礼,保护隐私,忌讳星期五,数字十三等

4节日——万圣节、复活节等。

英美文化差异的表现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谈到了英美海归人员的不同。对留英海归的普遍评价是衣着体面、说话非常客气、行为礼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较酸,喜欢弯弯绕,经常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先绕上几百个圈子。而对留美海归的评价则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就是“穿着土气,说话牛气,花钱小气”。既是说留美的海归一般穿着随意,不大讲究,即使有的场合他们也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这些海归举止言行的区别其实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异。其实,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比如:1

美国

英国

第二层

Second floor

First floor

地铁

Subway

underground

电话忙音

The line is busy.

The line is engaged.

学期

Semester

term

假期

vacation

holidays

商店

Store

shop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承载着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特定的言语行为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特质.寒喧语便是其中的例子.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文章探讨了中国和英美国家寒喧语的异同,从而体现了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的某些差异。【关键词】:寒暄;英美国家;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1010199—02在路上偶然碰到朋友,免不了打个招呼寒喧几句。寒是寒冷之意.喧是温暖之意.从字面意思来看,寒暄即是问寒问暖。现代汉语词典对寒暄一词下的定义是:”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它是指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进行交际。寒暄是短暂而亲切的。常作为交际的开场自来使用。在与他人见面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喧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反之,本该寒暄几句的时候一言不发,会显得极其无礼。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人们都有寒喧的习惯.寒暄作为人类的一种交流方式,必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不同民族中执行着相同的功能.这体现了语言的共性。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传统习俗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寒瞳语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些差异,体现了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的某些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寒暄语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国文化。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一、中国和英美国家寒暄语的相同之处(一)从寒暄的作用上看.寒暄是两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首先,寒喧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是必要的沟通.使用寒喧表示你重视对方,同时也能得到对方的敬重。其次,寒喧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情感,赢得对方对你的好感。第三。寒喧是朋友之间真诚交流的开始,可以使接下来的谈话顺利进行。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恰当的寒暄能够使双方产生一种认同心理.使一方被另一方的感情所同化,体现着人们在交际中的亲和要求,这种亲和需求能顺利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二)从寒喧的功能上看,寒暄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只是创造一种气氛的交流语,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寒暄语都不一定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只用以建立和保持说话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如中国人问候别人:”你吃饭了吗?”,并不是真正想知道对方究竟吃饭没有.要不要请吃饭,仅仅是感情上的交流.一句客套话而已。在英美国家,早上见面说”Goodmorning”.也不是想表达Thismomangi。good。而只是向别人问好。再如”It’saDICeday.1sn’t岫”用了反意疑问句并不是想确认天气是不是真的好。”How’severything?'’也仅仅用于问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别人的身体状况或最近的情况。”You’”welcome.”这句寒喧语也不是说你是受欢迎的,而是礼貌地回答”别客气”。(三)从寒暄的内容上看,它包括问候、称赞、致谢和其他的闲谈.具体说来,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寒暄语都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问候对方。在中国比较贴切的说法是:”你好!----你们好!”英美国家的人会说”Hj./Hello./Goodmorrant~./Goodafternoon/Goodevening./Howd0youd0”等等。2.表达见面或认识的愉快心情。这样的寒暄语在中国有¨}R高兴认识您”或”见到您非常荣幸”。文雅一些的寒喧如”久仰”或者”幸会”等,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n,等等。英语中常用’’Gladtoseeyou/Nicetomeetyou./Iamverypleased吣meetyou.(很高兴见到你。)”3提问式寒暄。一般用于熟人之间,这样的寒暄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中国人常问”去哪儿?”、”去上班吗?”、”近来忙什么?”、”干什么去?”、“家人都好吧?”简单又能表达说话人的关爱。英美国家的人通常询问朋友的近况,如”Howa|eyou?/}lowareyoudoing?/How’sev。D曲ing?’’或者”How’sthedaygoes?(近来怎么样?)”。答语通常有-”Iamfine.门anagood./IarnOK./IaⅡ’prettygood.(我很好。,)”如果对方近来过得不是很顺心。也可以回答’:Iusts0一‰(一般般了。)/Notbad.(还不坏吧。)”如果对方近来遇到特别倒霉的事情.也可以说”Notsogood(不太好。)/Terrible(糟糕。)”询问朋友近况的话语还有”What’sgoingon?”、”Whatareyouupto?“都表示”你在忙些什么?”。当然在简短的回答以后.一句”Thankyou.”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对方不只是回答一下就算了.出于礼貌,也会反问别人。4.在商店或餐馆,服务生的寒暄语有”欢迎光临”或”您好“。在英美国家服务生通常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如”(;oodday”这时候可以不用回答,也可以说一声”Hi'’之后就告诉对方需要什么帮助。(四)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人在寒暄时都应注意场合,即要考虑寒睦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上班时段碰见朋友,一句”去上班吗?”显得非常自然,而”下班了?”的寒暄就不适用于这个时间了。在中国,如果碰到某人刚从厕所里出来也问”你吃饭了吗?”.就会令对方十分尴尬。不同圈子生活的人.寒喧的内容也不同.如学生们之间可以问”去上课吗?”街坊邻居碰到则可以是”去买菜吗?”二、中国和英美国家寒暄语的差异(一)在中国相当流行的寒喧语”你吃饭了吗?”或”你吃饭了没有?”,中国人都知道只是一般的问候,既简单。又达到了交流感情的目的。但这句寒暄语却不适用于西方国家,说英语的人从来不会问候别人”Haveyoueatenyet?'’。如果你对一位外国人也这样打招呼,他很可能认为你要请他去大吃一顿,造成误会。”这无意问发生的文化错误.比语言上所出现的句法错误更糟糕。”①所以我们使用寒喧语一定要从文化背景出发,注意问候的对象。(二)中国人人际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浓烈,人与人之间彼此问寒问暖,在提问式的寒暄中常过问别人生活中的私事。比如”你多大年纪?”、”你结婚了吗?”。而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家庭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闻及。如果问英美国家的人”Whereareyougoing?”,他们的反应极可能是:”Ic。snone0fyombllslrl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在寒暄中通常谈论工作、业余爱好和全国性事件。(三)汉语里的有些寒暄表达了对别人强烈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中国人不会因此生气。但如果英美人听人家说”Youarc缸/Youa”sothin.”会很生气,感到尴尬.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四)在英美国家,谈论天气永远是寒喧的合适话题。即使是寡言少语的人也乐于聊天气,他们讨论天气的时候远远多于中国人.比如”Itnafineday,拓n’t耐/It’swindytoday./It讧goingtoi-aln”等等。(五)英美国家的人寒暄时常赞美恭维别人,特别是男性恭维女性。比如”Youlooksosmarttoday!(你今天真神气!)mpyouaresoprett3rtoday!(你今天真漂亮!)”甚至”’Youaresosexy!(你真性感!)”发自内心的称赞会让人很开心,对方会对即将进行的交谈更感兴趣。当面赞美女性的衣着、相貌和才气被认为是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被恭维者的反应往往是快活的,常以”谢谢!”表达心中的愉悦。但是在中国。被恭维者常常显得不好意思,用“哪里哪里。”或”过奖了。”来回应,保守一些的女性可能觉得这些当面恭维的话轻佻无礼、不怀好意。但是文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增多,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吸纳互相融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在寒暄时也时常称赞别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1249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