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园。传说因桑树开放白莲花才将这片桑园舍捐建寺,初名莲花道场。今甘露戒坛西侧之桑莲古迹,距今已有1300多年,老干虽分三枝,却常年枝叶繁茂,生机盎然,为寺中胜景之一。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改称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诏令全国诸州道各立一佛教寺院以纪年,始称今名。又经五代,两宋的发展,旁创支院120座。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为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延僧妙恩住持,“禅风远播,衲子竞集”,‘‘食常万指”。后一度衰微,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又恢复旧观,渐趋中兴。现存寺院为崇祯间(1628-1644)郑芝龙重修,主轴线由紫云屏,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物所组成。两翼包括东侧的檀樾祠、准提禅林(小开元),西侧的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及东西相距约200米的镇国、仁寿二石塔。寺制恢宏,殿宇雄伟,为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群。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正位供奉五方佛。甘露戒坛供奉卢舍那佛,四周有23尊佛、菩萨、诸神、天将、金刚力士围护,庄严肃穆,保持着佛教密宗的规仪,这在全国也属罕见。位于大雄宝殿前石庭两侧有二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宝箧印经塔”,塔端四角有32幅石刻雕有少林武僧与民间习武图案,实属罕见。东西两侧的镇国、仁寿二塔,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东塔“镇国塔”,唐成通六年(865)始建木塔,后改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祜十年(1238-1250)易为花岗岩石塔,五层五檐,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高48.27米。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轻压力。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可环塔而行。每层地面各辟一方洞,有铁梯可上下,塔心作八角形实心柱,架横梁与塔身相连结。塔身外壁每层分别浮雕16尊佛、菩萨、罗汉、高僧、天王、神将等佛教人物,全塔共80尊,塔基作须弥座式,8个转角处各雕一尊力士,束腰处刻40幅图象,内有37幅佛传故事。塔刹铁铸,挺秀高拔,顶托鎏金铜葫芦。有8条铁链从刹之上斜系于8个角脊,每个角脊下悬挂一个小铜钟。西塔“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闽王王审知建木塔,号“无量寿塔”,后改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为石塔,比东塔早10年,高45.06米,形制与东塔相似,唯须弥座束腰刻40幅花卉鸟兽,两塔是我国最高的孪偶相对的大石塔,为我国古代石构建筑之瑰宝,系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
还没有确定。但是平时的时间是,每日开放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3点到17点,中午12点到13点停止人员入寺,寺院将进行消毒防疫工作。
柳州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毁于清末,原址在柳侯公园内。徐霞客游历柳州时曾游过此寺。2005年6月,经考古发掘,千年古刹遗址重见天日。柳州开元寺的重建得到了信教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广西李宁基金会带头捐款5000多万元人民币。历时两年多,开元寺重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