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区开化寺的简介

已组词2023-05-26  27

开化寺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松柏茂密,路转峰回,殿宇楼阁掩映在山峦树影之中,这就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佛教寺庙——开化寺。 开化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公元923年一926年),初名清凉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宝殿以后,改名为“开化禅院”,所以后来一直称为开化寺。 现存寺前楼阁式山门一座,名叫大悲阁。宋代建造的大雄宝殿在寺院的正中,其余东西配殿、后殿等或是破旧不堪,需要修葺,或是已经塌毁,只存基础了。在东翼楼之下,有泉水涓涓流出,使寺院景致独特,异常幽雅。寺院中保存着宋代大观四年 (公兀1110年)的《泽州舍利山开化寺功德碑》,碑上的文字是由崔静集王羲之之字而成,书法艺术的价值极高。 寺院中最有价值的建筑是宋代所建的大雄宝殿。这座殿宇面阔3间,进深也是3间,单檐歇山式的殿顶。整座殿宇呈方形,结构沉稳,配上高大的殿顶,显示出雄浑的气势。前后檐明间开门,前檐次间是很大的破子棂窗,檐柱上刻着施主姓名和年月题记,提供了建殿的确切年代,清楚地证明了这座建筑的文物价值。殿宇的梁架结构、斗棋等全部都是宋代规制。殿内梁架、斗棋上的彩绘图案非常精美,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彩绘图案式样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宋代建筑彩绘的最佳实例,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大雄宝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总面积有88.2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宋代壁画中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珍品。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都有壁画,画面上还有画师郭发写的题记,不但记下了他自己的姓名,还记下了壁画创作的时间,是宋代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起始绘制的,可惜没有记下完成的时间。我们从这件900年前的巨大艺术晶中可以看出,画师郭发是一位对人物、山水、界画都很精通的画家。界画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 壁画的保存情况,各部分不同。东壁残损严重,部分画面已经漫漶不清,部分经过后人补绘过,是用连环画形式绘成的佛传故事。另外两壁的壁画保存较好。 西壁大体分为三组,构图形式也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中间—-组是说法图,画的是西方净土世界日月灯光如来佛故事、华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转轮王舍身供佛故事等。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画得最为精彩。佛经中讲述的故事是,华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一个孩子被洪水淹死,另一个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强盗掳去,霸占为妻。这个强盗很快就被官府捕获,处以极刑;她也被作为强盗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没有断气,后来得到释迦佛的点化,皈依佛教,终于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壁画中《刑场》一段画面,表现的是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被处决时的情形,但赋予了中国的乡土风情和内容。画中一个骑白马穿红袍和一个穿绿袍的官吏,由一群随从簇拥而来,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身带枷锁,被刽子手推到土坑边,坑旁还有两个手执铁锹的刽子手,正准备行刑。这一段画面仅占二三十厘米见方的篇幅,图中众多人物却神情各异,复杂的情节内容刻画得鲜明生动,完全可以同当时精美的卷轴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一组是佛经故事“须阁提太子本生”。北面一组也是佛经故事,画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头本生”故事。 北壁画的是“鹿母夫人本事”、 “均提出家”和“西方净土变”等故事,下部绘男女供养人像,郭发画师写的题记也在这里。画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双目、流落异邦、回家团圆等情节,都是那样栩栩如生。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乃至于盗贼恶徒等,都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画面人物传神,界画工整,金碧辉煌,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开化寺南山坡上,有一座石造舍利塔,是大愚禅师塔。这座塔建于五代时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塔身后壁有铭文可证。塔全部为石造,平面方形,扁平的须弥座上放置基座,基座上下层为仰伏莲瓣,中间石面上雕刻狮子和驯狮人。塔身南面开方形门,门两侧各雕一尊守门力士,一个持剑,一个持戟,门的上部雕刻飞天口塔身之上为四面坡式的塔顶,雕刻着檐角翘起的飞檐,还有瓦垅、垂脊、—垂兽等。形制古朴大方,庄严凝重。

五粮液金碧辉煌敦煌款产自四川宜宾市。五粮液,四川省宜宾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五粮液为代表的中国白酒,有着4000多年的酿造历史,堪称世界最古老、最具神秘特色的食品制造产业之一。五粮液酒产自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中国酒都宜宾,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以古法工艺配方酿造而成,是世界上率先采用五种粮食进行酿造的烈性酒,其多粮固态酿造历史传承逾千年。

潼关不是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热点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国家3A级旅游区(点),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

公孙白马”、“终军弃繻”、“唐玄宗改元” 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潼关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时,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成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0737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