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哪些重大的航天发射?

黑色车牌2023-05-23  30

中国2019年全年进行了34次航天发射,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不负众望,成功的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中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018的中国航天,未完待续。按计划,还在“奔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在2019年1月择机“落月”。

中国航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嫦娥四号探测器却在“出差途中加班”。12月30日凌晨4时55分,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四号探测器注入调姿和变轨参数。8时54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轨控制。8时56分,地面测控站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探测器已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实施降轨控制,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它这一趟的目的之一,就是计划要在月球背面艾肯盆地实现软着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永廖说,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但还没有一个能够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月球正面和背面无论从物质成分上、形貌构造上还是岩石年龄,都有很大差异。艾肯盆地是在整个太阳系固体天体中存在的最大、最深的盆地,我们可以获取月球深部物质的信息。由于磁环境的原因,在月球正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效果不好。恰恰由于月球背面的磁环境非常干净。在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探测这一目标应该说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上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

为了这趟旅程,科技人员还架起了“一座鹊桥”,不是为了牛郎和织女,而是给“嫦娥”准备的。今年5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正如“鹊桥”之名,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州说,中继星为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在L2点稳定运行,为月球背面软着陆应该说做好了准备。

嫦娥四号12月8日就出发了,12月12日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以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2次环月轨道修正,与“鹊桥”中继星进行了4次中继链路测试,开展了激光测距、三维成像、微波测距测速等导航敏感器在轨测试,为探测器进入预定着陆区、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做好准备。

孙泽州表示,这次探索也将为今后探月工程不断实现更深层次的全月科学勘探提供可能。他说:“这一次我们是从月球的正面扩展到背面,下一步我们要从月球的相当于中高纬地区向月球的两级去拓展,实现对全月球的可到达能力。”

虽然,新年没有赏月的传统,也没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但今晚(12月31日)的跨年夜,不妨抬头看看月亮。一个实实在在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正在“奔月”。按照计划,2019年的1月,它将择机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虽然,我们普通人举头望天并看不真切,但天上却有设备能把地球上的我们“看得”清清楚楚。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告诉你要不要顺着大河向东走。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今年一年内北斗完成了10箭19星发射,创下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我国同一型号航天发射的新纪录。12月27日,北斗三号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全球定位精度10米;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也由原来的6米提升至5米。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精度提升的原因就在于她有了一个更厉害的“心脏”。

林宝军说:“我们突破了新型氢原子钟以及原子钟的无缝切换技术,可以说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这项技术也决定整个导航精度的一个核心技术。这项突破使导航系统的时频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另外,使我们的原子钟可以连续无缝、不间断地工作,这使北斗系统运行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更稳定、连续、不间断,性能会更好。”

“北斗”定位不迷路,“鸿雁”传信不失联。12月29日,鸿雁星座首发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正式启动建设。此次搭载发射的首颗试验卫星在轨期间将陆续开展卫星各项功能的试验验证。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将由60颗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则将再发射数百颗卫星,形成全球覆盖的能力。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志成介绍:“通讯是要连续覆盖的,有的地方还要多重覆盖,所以这样的一个体系就造成了必须接续不断地这个星过来覆盖,所以星座的设计,包括接力的方式、切换的方式是这个的难点。”

现在我们所用的网络都需要建立基站,但是沙漠、山区、海上等地方很难架设基站,手机就会出现不在服务区的情况。有了“鸿雁”系统后,这将成为历史。

回顾2018年的中国航天,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成果丰硕:“今年的发射次数,算上私人公司发射的,(发射次数)首次独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对地的遥感星座越来越成熟地走向应用。空间科学方面,‘张衡一号’发射成功,我们在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国外的沟通,实现更多的合作项目。商业航天方面,私人航天公司已经开始进军轨道发射的服务领域。今年,载人航天方面,用于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天宫一号’完美落幕。”

2018年,中国航天未完待续……杨宇光说:“跨年度最引人注目的是嫦娥四号任务,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实施软着陆的尝试,在月球探测领域最引人注目。其他方面,北斗也将进一步补充更多的卫星构建全球星座,其授时和定位精度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改善。未来我们不但要保证航天规模,而且更多地要提高我们整个航天活动的技术含量,包括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包括通信、遥感、导航等服务于国计民生的技术领域;包括未来在空间科学、太空探索等方面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成果,在载人航天方面也进一步拓展空间站的建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航天北路,卫星发射场位于四川省冕宁县泽远镇封家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70年,是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管理使用西昌、文昌两个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成为旅游热线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1984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发射了17个颗国内外通讯卫星,这表明中国已是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掌握商业发射能力与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航天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总部、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发射工位)、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医院、宾馆等)单位组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为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了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40381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