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12%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12%的税赋。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西洋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支持。太仓研究郑和最权威的专家、太仓博物馆研究员吴聿明认为,这就是郑和之所以选择在刘家港出海的最重要原因。
造船业在太仓也尤为发达。太仓武陵街有两条巷子叫作“铁锚弄”,在明朝是苏州造船场的附属工场——铁工场,专门为船场生产铁锚。大船的铁锚重几百斤,甚至几千斤。
郑和船队的粮船、战船多产自刘家港所在的苏州府船场。吴聿明说:“和南京宝船厂制造六七千吨的豪华船只不同,苏州府船场主要以建造战船出名,特别是二三百吨的中小型战舰,船头斗盖用坚硬的木头做护围,遇到盗贼就将石碇绞在船头,以便冲撞敌船。在一些快船上还配置砍刀、钩镰、标枪、弓弩、飞镖等冷兵器,还装备各种火器、如火枪、火球等。”
精良的造船业,与之相配的是优秀的水手。据陆静波介绍,郑和船队里的许多人才都来自太仓。如信奉伊斯兰教、通晓阿拉伯语的翻译费信,18岁就跟随郑和的周闻,分别在第4次、第5次下西洋。
事实上,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太仓数百年的海运历史已经造就了众多的航海家和"谙习水性"的水手。在元代,海上漕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朱清、张宣、殷明略等都是太仓人。
州 桥位于城厢镇府南街南端,跨致和塘,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原名安福桥,又名三洞桥,因桥对州署衙门,故又称州桥。桥长16.2米,三孔石拱桥,南北两孔已淤塞,中孔高4.27米,跨宽8.05米。拱石上有浮雕,并刻有“大元天历二年”等字样。正中地幅石一侧有“安福”二字。桥面已改建,栏板和部分条石也已报缺,但仍不失古桥风貌。
周泾桥
位于城厢镇东门街边濠弄口,跨致和塘,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原名海门第一桥,又称南周泾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17.26米,宽4.58米,高5.18米。北孔已淤塞。桥身概用青石砌成。拱石上刻有资助修桥人名单和造桥年代,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门第一桥”五个大字。全桥4块条石和两侧石栏板上均雕刻各种图案。桥面中央一块3米长的龙门大石上刻有八卦图案,建桥至今已有650余年,仍然完好。
皋 桥
位于城厢镇西门街张家弄口,跨致和塘,建于元天统二年(1334)。原名兴福桥,又名高桥。单孔石拱桥,桥长5.03米,高4.4米,拱石上刻有花卉,正中地幅石一侧刻有八卦图案。两旁刻有“兴福”两字。桥上存有青石残断雕花栏板3块。
墨妙亭
坐落在太仓人民公园西侧。据史载,该亭原在城北淮云寺中。为元浙江军器提带官顾信所建。信从赵子昂(孟頫)游,得其书即勒诸石,筑亭翼之,故名。后顾信舍宅建淮云寺。因遭兵灾,寺、亭被毁。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易地重建墨妙亭于现址,亭内保存赵孟頫书《送李愿归盘谷序》和《归去来辞》石刻。
阅兵台
位于浏河口南侧江堤边,今阅兵村境。台基由青石砌成,长24.6米,宽16米, 高3米。相传建于明代,供阅兵之用,故名。台上有演武厅,3间开阔,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倭寇屡犯刘家港,沿江人民深受其害,朝廷曾派驻军队,于此操练、阅兵,开展抗倭斗争。阅兵台是东南沿海人民的抗倭遗迹,曾几经倾圮修复。
西 塔
坐落于璜泾中学内。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塔高6丈(约合20米),五层六面,砖木结构,飞檐翘角,葫芦结顶,拔地挺立,古朴壮观,至今仍较完好。
通海泉
原在圣裕道院内,现改建为太仓人民公园。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凿,井口盖石有井眼4个,沿称“四眼井”。因其久旱不涸,人们疑其通海,故称“通海泉”。
太师第门楼
坐落在城厢镇新车街42号,为明代万历年间宰辅、文澜阁大学士王锡爵宅第的门楼,内宅第久废。门楼开阔3间,中为门厅,两侧间设楼,砖木结构,保存尚好,具有明代江南建筑特色。
郏亶墓
坐落在太仓人民公园内东南角。郏亶字正夫,北宋嘉祐进士。著名水利专家。著有《吴门水利书》等。死后归葬太仓。墓前建有墓道、墓门,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墓道、墓门、专祠,后又废。民国36年(1947),里人集资重修墓道、墓门。现存土墓、祠碑各一。
张溥故居
坐落在城厢镇西门街8号,为明崇祯进士、复社领袖张溥的住宅。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选贡入太学,曾以“兴复古学,务使有用”为宗旨,创立复社,后为宦官魏忠贤奸党诬陷。崇祯十四年病卒,年仅40岁。张溥故居原为其伯父、工部尚书张辅之的宅第,建于天启、崇祯年间,正门和后园均已久废,仅存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崇脊飞檐,粗梁大柱,雕刻细腻,雄伟壮丽,具有明代建筑风格。为此,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修建,现前两进房屋已修葺一新,内设市博物馆。
天妃宫(郑和纪念馆)
坐落在浏河镇东市庙前街,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遗迹。天妃宫原名灵慈宫,俗称娘娘庙。初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启航,必先在此进香祈求航海平安,并于七下西洋结束后,在此立“通番事迹碑”,原碑久失。为纪念郑和航海580周年,由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局等主管部门拨款重修天妃宫后楼大殿。1985年6月竣工,辟为郑和纪念馆,内置“通番事迹碑”(复制品)等。
云山塔
坐落在浮桥乡陆公村,为砖木结构的四面两层小塔,底边长4.4米, 下层高2.7米, 上层高1.9米, 塔刹0.4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时太仓沿江屡遭倭寇窜犯,百姓深受其害,当地乡兵配合官兵奋起抗战,在陆公市一仗,曾消灭大批倭寇。战斗结束后,乡民们于倭寇尸骨堆上垒土成丘,建塔其上,以示镇压。因地名云山,故名云山塔。为当地居民抗倭胜利纪念遗迹。该塔年久失修,行将倾圮。1980年,由省文化局拨款修复,保持原样。
咸阳王庙(郑和家庙)
咸阳王庙位于太仓城内西铁锚弄,俗称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后历代多次维修,1985年又作了翻建,现仍为太仓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后整修清真寺时曾发现明代崇祯年间庙碑一通,碑文中记及洪武年间咸阳王率众入附,奉旨安置赛哈智等事。据史学界近年研究成果证明:赛哈智即为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他是郑和六世先祖。因为他从元太祖西征有功,被封为咸阳王。据此可定咸阳王就是郑和家庙,这是一处新发现的重要历史遗迹。
永乐古井
位于太仓时思乡新亚村。井圈用一色青砖砌成,井栏和台基是连成一体的整块青石,井栏石四面凿有四行端正清秀的小楷:“皇明正统,永乐二年,仲冬吉立,朱氏禄井”十六字,这种有铭文纪年井栏的古井实属少见。时思在明代初年曾是一个繁华的江边市镇,江边有甘草市,洪武七年设甘草巡检司,此处原有万寿寺和能仁寺,均为宋代寺庙。新亚村在明代也是热闹的小村镇,村前相传有一官道,附近也有大庙。现在惟有永乐古井尚存,它是时思市井沿革的遗存。
雕花厅
坐落在沙溪镇中市街60号,原为富绅龚姓宅院的厅堂,始建于清初。花厅3间开阔,满厅雕梁画栋,所雕各种花卉、动物,均栩栩如生,故名。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有根据历史纪录改编的同名动画片、电视剧。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郑和下西洋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郑和下西洋路线
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编辑本段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编辑本段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浏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不敢扰。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献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选贤者邪把乃耶,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八月礼部、兵部议奏,对锡兰战役有功将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头功,头功次等,各有升职,并赏赐钞银,彩币锦布等。 21条航线[21]: 航线 起点 昼夜 终点
1 太仓刘家港 福建长乐太平港
2 福建五虎门 10 占城国
3 占城 3 真腊国
4 占城 10 暹罗国
5 占城 10 交栏山
6 占城 20 爪哇国
7 满剌加 9 苏门答剌
8 满剌加 3 阿鲁
9 苏门答剌 1 龙涎屿
10 苏门答剌 12 锡兰山国
11 苏门答剌 20 榜葛剌国
12 龙涎屿 5 翠兰屿
13 锡兰山国 10 古里国
14 锡兰山国 7 溜洋国
15 锡兰山国 21 卜剌瓦国
16 古里国 10 忽鲁谟斯
17 古里国 20 剌撒国
18 古里国 22 阿丹国
19 古里国 20 佐法儿国
20 小葛兰国 20 木骨都束国
21 忽鲁谟斯国 4 天方国
编辑本段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郑和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1413年郑和船队到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1413年郑和舰队在三宝垄停留一个月整休,郑和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肯尼亚),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榜葛剌进麒麟图
编辑本段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五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
编辑本段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编辑本段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经徐山、十日到江苏太仓,二十日出太仓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驻留约一个月,在此期间,郑和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春天,天妃宫修建完毕,郑和立《通番事迹记》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立”。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福建长乐港。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38]。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39],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从占城起航,二月六日抵达爪哇。六月十六日起航,二十七日抵达旧港。七月一日启航,八日抵达满剌加。八月八日启航,十八日抵达苏门答剌。十月十日启航,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十日启航,十八日抵达古里国。二十二日启航,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忽鲁谟斯。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国。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五月十日回昆仑洋,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启航,经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屿,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南京。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1405年6月(永乐三年) 1407年10月13日(永乐五年)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 1412年12月18日(永乐十年) 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
编辑本段菩萨保佑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和技术环境有关。据其本人所述,因为修摩利支天法,得到摩利支天菩萨帮助才能平安的出游。 郑和所刻《佛说摩利支天菩萨经》卷末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 癸未)「郑和」32岁 正月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明成祖实录》卷十六) 五月,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明成祖实录》卷十九) 八月,命京卫及浙江,湖广,江西,苏州等府卫造海运船二百艘。(《明成祖实录》卷二十一) 八月二十三日,姚广孝题记郑和刊印《摩利支天经》云:“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福善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永乐元年岁在癸未秋八月二十又三日,僧录司左善世沙门道衍”。(《摩利支天经跋尾》) 1406年(明成祖永乐四年 丙戌)「郑和」35岁 郑和等第一次出使西洋诸国途中,历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