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砚刻
砚刻就是在砚石上所进行的精致雕刻,对于质地优佳的砚台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砚 制成,往往要琢磨经年。这种艺术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它是和中国书画同时 发展起来的。砚刻需要有高质量的砚石作原料。中国广东的端溪石、安徽的歙石、甘肃的 洮石、湖南的紫石、江西的龙尾石、宁夏的贺兰石,等等,都是自古闻名的上乘砚石。艺人们就是利用这些特殊的石料,采用传统的砖刻、石雕手法,以石构图,因材施艺,雕刻 各种形状、绚丽多姿的砚台。此种砚台既是实用品,又可供人们欣赏。
上海砚刻以造型雅朴,刀法刚健著称。其雕刻技法在继承砖刻石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金石雕刻等其他艺术的精华,运用深、浅雕相结合的方法,使作品富有立体感。题材多取于 蔬菜、瓜果等静物,也有少数鱼虫等图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上海集云阁篆刻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及汉魏时期,篆刻印章由印工镌刻, 艺术成就很高。隋唐以来,也各有其朝代的特点和风格,相传,自元代画家王冕开始用花 乳石作印材,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提供了 大量参考资料,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研究篆刻的风气日益盛行,出现了很多篆刻家和流派。
集云阁篆刻所用印材大有讲究,并备有篆刻印章的各种材料,玉、石、铜、牙、角五大类都有。玉章有老虎石、独山玉、新山石等,晶莹明澈,光彩夺目。石章有寿山石、青田石、 昌化石等,质地油润,色彩瑰丽,还有举世稀少的田黄石和鸡血石,都是珍贵的印材,它 本身就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集云阁的铜章造型古朴,匠工独具。还有雪白的象牙章,漆黑的牛角章,以及造型典雅,雕工精细的各类印钮。
上海集云阁篆刻社,专门承接来外宾 、华侨和旅游人士的篆刻业,浙江地区明清时代各家的篆刻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治印以工隽朴茂取胜,尤以小篆入印名重,运用各种书体入 印,以纤细、飘逸、隽秀 、美观见长, 在实用与欣赏上有独到之处。
上海曹素功墨
徽墨与湖笔、宣纸、端砚齐名,为“文房四宝” 中的珍品。徽墨发展到清代,质好量大,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家。曹素功居“四 大家”之首,故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曹素功墨庄生产的墨以质 量装饰齐佳,挥写赏鉴咸宜,驰名于世。清朝顺治三年,曹素功墨庄由歙州迁至上海,从 开业到1956年,曹氏已经历了十三代,绵延300多年,先后创建了“紫玉光”、“光琛”、 “天瑞”、“千秋光”等书画名墨和“豹囊丛赏”、“古钱”等集锦套墨,畅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曹氏墨配方严格,用料讲究,工艺精良,优质书画墨的主要原料是桐油。桐油素称“油 中之王”,附着力极强。另外加上麻油、猪油、广胶、天然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 箔以及其它名贵中药香料,运用传统工艺,共经炼、搅坯、翻凉、描金等十二道工序,历时一年之久,精制而成。素功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色泽如漆,黝黑之中泛出微微紫光。据《歙县志》和《徽州 府志》记载:清康熙皇帝巡视江宁,曹素功进献宝墨。康熙试用后深为赏识,恩赐曹氏“紫玉光”三字。其次,香味浓郁。清朝嘉庆年间,朝廷召曹氏进京特制御墨。这在宫廷中自然是件新鲜事,大臣宦官竞相围观。曹氏投放麝香、冰片等料,随着不断地捶打,芬芳扑 鼻,不多时整个大殿香气馥郁,久久不散。这就是墨名“金殿余香”的由来。第三,墨迹 不腐不蛀。由于墨锭之中加了几种名贵中药材,其馨香之气起到了防腐避虫的作用。曹素功墨用于作书绘画不粘滞,书写后不绉纸,墨迹着水不化,作品久存不褪色,防腐性强,使用时芳香沁人,能提神助兴,为中外书画家所欢迎。
上海崩瓜
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而得名,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单重2公斤左右,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绿色,有浅色花网纹,皮薄而脆,瓤色淡黄,籽血红,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娇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施足基肥,结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浓肥、化肥,抗旱要开沟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时宜在午后,以减少破裂。
上海水密桃 进京乳腐 枫泾丁蹄 上海绒绣 上海丝绸 嘉定黄草编上海梨膏糖 凤尾鱼罐头 上海浦东鸡 松江钙鱼 城隍庙梨膏糖 崇明山仙花
上海香粳稻 上海木雕 嘉定竹刻 上海漆器 上海玉雕 上海砚刻
上海面塑 上海牙雕 上海顾绣 上海曹素功墨 上海崩瓜 集云阁篆刻
我个人喜欢送城隍庙小吃、丝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