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口水上长城地处辽宁与河北两省交界处,它始建于北齐,扩建于明初(1381年)。它与南部山海关方向的长城相接,并一直向北延伸到九江河,然后筑起一段一百多米的巨大跨河城桥,因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在这里,你可以站在城桥上参观这座独特的古代军事要塞、进入长城隧道探寻建在洞中的军事设施,还可登上山脊上的长城遗址远眺四方,群山、城墙、烽火台组成的风光甚是雄伟。
参观长城隧道和城桥、以及爬长城是九门口长城景区的游玩亮点,一般花半天时间游玩足矣。进入景区往城桥方向走,可根据指示牌先去参观长城隧道。隧道全长一公里,出口直通长城外,是由明朝大将徐达督建的,目的是让士兵秘密绕到敌后去袭击。如今在隧道里可以见到练兵房、伙房、指挥室、兵器房等石室设施,景区还在内布置了一些铜人士兵,还原了古时的场景。
参观完隧道需原路返回来到过河城桥,通过台阶走上宽阔的城桥,可以看到巨大的水牢和通道两侧的垛口,而九江河水从脚下的门洞缓缓流过。这座高大坚固的城桥既是过河桥又是长城城墙的一部分,在万里长城中恐怕是仅此一处。这座水上要塞是关内外的重要门户,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就是在这里与吴三桂决战时,遭遇清兵夹击而败北的。而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也在此进行过厮杀。
过了城桥继续往山上走,即是类似于八达岭那样的长城城墙,顺着山脊延绵不尽。景区里的这段长城已被修复,所以可以踏实地走在这坚固的石道上,还可以走进几座敌楼去看看。不过由于长城年代久远而且经历数次战火,所以远处的“野长城”早已是残垣断壁,就不能走过去了,只能远眺着这些静静躺在山脊上的历史创痕。
景区内还有珍禽观光园、慈恩寺等小景点,丰水期时还可在九江河上划船。
葫芦岛市绥中九门口长城,以九道水门在万里长城中独树一帜。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绥中县李家乡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是万里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以前,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史称“京东首关”。它横跨百余米的九江河,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后几经战乱,于明洪武十四年进行大规模重建。
我不喜欢 旅游 ,因为我恐惧人山人海的景致,也打怵疲于奔命的观览,这让我对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较少了解,可谓孤陋寡闻。早就听说故乡有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水上长城,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多少有些惭愧,所以暗下决心,再回故乡时一定去看看。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清明节回乡扫墓,办完计划的事情之后,离返程还有一天时间,外甥说要陪我去九门口看看水上长城,这正合我意。于是,我与大妹妹及外甥三人一起驱车出发,开始了一次探奇之旅。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境内,距山海关约十五公里。走近九门口,或许是清明节刚刚过去的原因,游人寥寥。人气的凉薄,倒让 历史 的气息浓厚起来,燕山余脉上的蜿蜒长城被千年的云霞凃抹得古肃威严,九江河上的城桥垛口被 历史 的烽烟熏染得冷凛青森;水上长城那八个包砌着花岗岩条石的桥墩,犹如八艘古老的战舰,静静的泊在河水中;九个巨大的门洞仿佛是张开了的九张大口,吐纳着悠远岁月的风云,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 历史 的沧桑,倾吐着远古的情怀。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一5O2年),距今己有一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奉旨重修和扩建了九门口长城,使其成为了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其中跨河城墙长达一百多米,九江河从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形成了"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特而壮观的景象。九门口长城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不足两公里的范围内,设施密集,工事完备,共有敌楼十二座,哨楼四座,城堡一座,战台烽火台各一座。整个工程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建筑坚固,是一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难得一见的山水要塞。
观览九门口,它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独创性。走在九门口长城上,古人的奇思妙想随处可见,它承续着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风格,却又不是任一关隘的模仿和复制,它的每一处重要设施都是独一无二的创设,独创所以才不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其实创造本就是我们民族曾有的擅长,不知为何今天竟需要用大词来唤醒?
说到九门口长城的独创,应当首推城桥。城桥是九门口长城最核心的部分,所谓水上长城应该就指这里。了解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一般是遇山连绵不绝,遇水中断不接,而九门口长城据说则恰恰相反,它是遇山中断,遇水不绝。由于九江河较浅,而这一河谷自古就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必须在军事上采取封堵措施。于是,古人们便创造了城桥这一独特的军事建筑。九门口长城的关隘就建在九江河之上,在百米宽的河道中间,古人用八个巨大的梭形桥墩,隔出了九道水门,上砌与长城一样的城墙,城墙顶端即是防御工事,也是一座宽阔的桥。从前面看,九门口是一座宏伟的城,而从两侧的山上往下看,它又是一座跨河的桥,这种城与桥的结合无论在建筑史上还是在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站在九门口关前,我似乎觉得这独特的关隘好似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九头大鸟,城桥是它的鸟身,两侧山上蜿蜒伸展的长城就是它准备腾起的两翼。
城桥所引起的惊叹还仅仅是开始,当我的目光从九门关口收回,投到城桥下水里的那些巨石时,惊奇又像某种幻术定住了我的眼神。我看到九门口城下的河里,是一片平展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石铺就的河床,这里当是九门口水上长城的另一种独特,这就是著名的″一片石"。当初古人在建设水上长城时,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洪水冲毁,他们用了一个朴拙却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桥墩的四周及上下游的河底,铺砌了连片的花岗岩条石,铺砌的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用石一万两千多块。一片石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更体现着他们严谨细致思虑缜密的认真精神。为了保证铺就的条石不被洪水掏空掀起,古人在所有条石上都凿出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铸成银锭扣,把条石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一万多块条石变成一片完整的石底,形成了一个石铺河床,看上去好似一片整块的巨石,所以九门口关又被称为一片石或一片石关。一片石关的叫法在 历史 上极有名气,甚至超过九门口的称呼。
九门口长城还有一处独特的设置,它就是“围城"。在九门口长城门洞的两侧,各有一座方形的建筑,它突出于城桥和两侧的城墙,看起来好像两座把守着城桥的桥头堡。从它的上口往下看,它好像一座竖井,井内用砖砌成,底下有圈门和向外瞭望或射击的孔口它的外侧是用石砌就,与城桥和城墙浑然一体。这就是九门口长城著名的围城,俗称"水牢"。围城是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水上长城修复时加建的,此时距徐达最初督建水上长城之时己过245年,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两座围城?我想这一定是对实战中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一设计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从围城里向外观察,一下子就消除了水上长城的观察与射击死角,即使敌人突进到城桥之下,也逃不过围城里的观察视线,同样也逃不过围城底下射孔发出的箭矢的射杀。围城与城上的桥楼、箭楼及垛口形成交叉火力,组成立体的绵密"火网",有效的杀伤突近城下之敌,让进攻之敌无处遁身,这大大提高了整个防御体系的效力。围城的设计在万里长城所有的关隘中,据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九门口长城最为精彩的独创,应为那条独具军事智慧的长城隧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达奉旨修筑的九门口长城完工之后,又根据九门口险要的地理位置,设计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通过九门口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隐藏在长城下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在长城内设有两个入口:一个在点将台,另一个在老的一片石关古战场其出口只有一个,在长城外侧。隧道规模庞大,功能完备,可以屯兵两千多人,内有二十九个大小岩洞,分别为中军室、驻军室、号钟室、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茅房(卫生间)、禁闭室、刑具室,甚至还设有佛室、关公与山神祭拜室等等,俨然一座完整的地下军营。为了保证隧道内部队长时间屯驻,还开凿有水井,水质清澈见底,甘甜凛冽,据说可以供0两千人饮用洞内还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洞室中士兵们的正常生活。隧道即能屯兵又可以成为隐蔽兵员的场所和运送兵员的通道。战时,守城部队可以从隧道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身后打击敌人,与城上部队形成夹击还可以利用夜暗派出小部队潜入敌营袭扰,甚至直接突袭敌营或重要战役节点,为防御部队提供了出奇制胜的选择和机会。正因为如此完备的作战功能,这个奇妙的隧道被誉为"城下城"。
九门口长城的这诸多独有的创造,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建筑家超常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在那段不足两公里的长城上,垒砌的不仅是青色的城砖与褐色的岩石,还有古人闪耀着鲜艳光芒的智慧和思想。恰恰是这一点,让我对九门口长城的兴趣更浓了也更持久了,我决计要写写它。于是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有关九门口长城的资料,在这些材料中,我发现九门口关不仅独特而且神奇,甚至神奇得令人震撼!在 历史 上几乎所有发生在这里的重大战役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凡是控制了九门口关或顺利通过九门口关的一方,都将赢得整个战争的最后胜利,及至获取全国政权。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掌握了它就打开了通向胜利的大门。这样的发现或结论无疑是我此前无法想象的,所以我用了“神奇”二字。
这首先要从明朝末年的"山海关大战”说起。1644年四月(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部及清军,在山海关发生了一场大决战,史称″山海关大战”或“两石大战"(石河、一片石)。在这场战役中,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与吴三桂部战于山海关西之石河一线,吴三桂自知不敌,便暗投清军,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不知吴三桂己降清,为了断吴退路,遣部将唐通白广恩率兵两万出一片石关立营,没想到与正要从一片石关突入的清军遭遇,双方激战,李自成部大败退入关内,清军顺势入关,由此即挫败了李部包围山海关的图谋,也使清军通过此关迂回到石河战线李自成部翼侧,从而与吴三桂部形成了对李部的夹击。三方从四月二十三日辰时(早8时)一直战至下午申时初(下午3时),大顺军溃败,大将刘宗敏身受重伤,军兵死伤数万,李自成率残部退回北京。此一战使李自成的大顺朝昙花一现,很快退出北京明朝则走向彻底覆亡而清军入主中原,建立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可谓"一战定三朝”。此战中一片石关虽非主战场,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表现九门口关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另一场战役,是民国时期的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从山海关、赤峰、承德三个方向向直军发起进攻。负责攻击山海关直军的是奉军张学良部,张部虽然进攻勇猛,但激战数日却未能得手。后侦知九门口关守卫薄弱,遂转攻九门口,主战场从山海关转至九门口。双方战至十月七日,奉军终于攻克九门口,使直军的长城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此后,两军虽经二十多天的反复争夺,双方死伤上万人,但最终奉军站稳脚根,大部队直趋关内,将山海关秦皇岛直军包围,致直军崩溃,死伤被俘数万人。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惨败告终,从此直系军阀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九门口关的神奇并未到此为止,它在我军的 历史 上,也曾继续地演绎过同样的一幕。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军东北,最早出关的是曾克林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两个团。因当时山海关为两千多日伪军把守,他们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为避免纠缠,曾克林率部从九门口出关。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曾部在绥中的前所车站与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一个侦察分队会师,遂决定双方联合攻打山海关日伪军。他们首先派人向敌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敌人百般搪塞拒不投降。傍晚时分,中苏两军发起联合攻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消灭了山海关之敌,解放了山海关,为八路军大部队挺进东北打通了道路。从此,解放军在东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经辽沈战役消灭了东北国民党军,东北全境解放。三年以后,东北野战军又一次控制了九门口和山海关,百万大军从这两处入关,发动并赢得了平津战役,致平津和华北解放。从此,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历史 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让你不得不惊叹九门口的神奇。
九门口关的神奇我想绝非偶然也并不诡异,它应该与九门口关所处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有密切关系,因为在 历史 的硝烟中我们屡屡看到这样的事实:九门口关陷落,山海关则不保,继而京津不保。这个残酷的链条说明了九门口"京东首关"的称誉,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