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塔为覆钵式塔,即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宝顶三部分组成,砖石建筑结构。高三十五点九米。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座上三层圆台。塔下有“藏井”,内有星船、佛龛、供桌、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等。塔身系砖、石、木结构,塔内有木骨架支撑。中央有主心木,套有铁圈,接出环形分布的六道扁铁,端部铁环突出于十三天外皮,承接六根零点五5米见方的锻铁挺钩,支撑着十三天顶部的地盘,极为牢固。
白塔塔身有三百零六个通风口,当中有根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放一金盒,盒内装两粒“舍利子”。塔身南面是由红底黄字组成的藏文图案,叫“眼光门”,也叫“时轮金刚门”,有吉祥如意之意。塔肚最大直径十四米。宝顶即相轮,也叫十三天。镏金宝顶分别称为天盘、地盘、日月火焰。宝顶缩腰处刻有动物及花草图案。宝顶下是铜铸华盖,地盘周围挂有铜铃。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曾使相轮移位,后修复。此塔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造型秀丽,是北海公园的主要景观。
永安寺白塔上置有信炮,据《大清会典》记载起报警的作用,实际上是一个镇物用以补全风水。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燃灯节),塔顶到山下都会燃灯,并请喇嘛举行法事,祈求国泰民安。在塔前的高台上还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砖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称镇海佛,传为镇守北海之用。在永安寺东还有两块石碑,分别是顺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诸臣恭纪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
一九六一年白塔作为北海清代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被公布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的三个白塔分别在: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是藏传佛教系古塔,全名灵通万寿宝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该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 ,建于清初顺治八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标志性景点。
北海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在中国画研究院内。20世纪40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
扩展资料:
北海白塔塔身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塔身为覆钵式,因此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
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石砌须弥座。塔座边长18.2米,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塔刹。
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
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妙应寺白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海白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塔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