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日中”指几点

1974年属什么2023-05-14  29

中午

夜半——子时(23:00—凌晨1:00)

鸡鸣——丑时(凌晨1:00—3:00)

平旦——寅时(凌晨3:00-5:00)

日出——卯时(早上5:00—7:00)

食时——辰时(早上7:00—9:00)

隅中——巳时(9:00-11:00)

日中——午时(11:00—13:00)

日昳——未时(13:00—15:00)

脯时——申时(15:00-17:00)

日入——酉时(17:00-19:00)

黄昏——戌时(19:00-21:00)

人定——亥时(21:00-23:00)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

1. 古文时间是怎么表达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2. 求古文的时间词

时间不大叫做“旋”, “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 “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 都表瞬间时短暂; “少顷”、“未几”和“逾时” 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 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 “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 “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 这段时间称“居有间” “方”即正当某时候, “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 “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 也称“岁晏”或“岁阑”。

3. 古文中“日中”指几点

日中在古代指的是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这段时间。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春分和秋分的合称。

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节气,并且用它们来确定四季的划分。因为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的长短相等,所以又叫做“日中”。

有的先秦古籍则把“日中”专指春分,如《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就是以二十八宿中的鸟、火、虚、昴四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夏至叫做日永(昼长)、冬至叫做日短。

还有的先秦古籍把一天的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4. 文言文的时间副词有哪些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表"以前.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三声).始.昔"表"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表"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副词有"俄 旋 寻 须臾 未几 无何 斯须 既儿"表"突然 急忙 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 遽(ju 四声)猝 立 即"表"将要 接近"意思的有"将 且 行将"表"终于 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 卒 竟"。

5. 时间00:30古文怎么说

“古代时辰”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为一念。

子=23:00-1:00 丑=1:00-3:00 寅=3:00-5:00 卯=5:00-7:00 辰=7:00-9:00 巳=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另外古代的一刻钟是现在的半小时 比如午时三刻应该是现在的12:30。

6. 古文中“时”的意思

一共有十个意思:1、季节,指春夏秋冬。

《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时间,时候,时辰。《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3、时代。《韩非子·心度》“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4、时机,机会。《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者难得而易失。”

5、按时。《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6、那时,当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7、时常,经常。《史记·吕太后本纪》“是与出游列”。

8、此,这。《尚书·汤誓》“时日曷丧”。

9、通“莳”,《尚书·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10、同“伺”伺候。《庄子·人世间》“时其饥饱”。

7. 在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有哪些

来日

累日

连日

旦旦

天天

昔日

望日

既望

质明

平明

侵晨

东曦既驾

日中

晌午

亭午

日暮

薄暮

日将暮

莫夜

希望采纳,您的采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8. 文言文中表时间的珂

1、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表"以前、当初、过去“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三声)、始、昔" 表"常常、经常、向来"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2、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表"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副词有"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表"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ju 四声)、猝、立、即"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9.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词语有哪些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207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