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十虎”到底有哪些人呢?

破釜沉舟主人公2023-05-13  27

说法有几种,和杨家将一样,不断的被艺人添油加醋,不断演绎出来的,我说其中的一种说法: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

还是讲个广东武术传说吧,清朝某年间,广州有户姓石的富裕人家,户主人称石翁。石翁有6个儿子。那时候,广州盗贼比较多,经常盯着大户人家。石翁于是请来各路高人,传授六子武艺,以保家业,“翁家富而患盗,则欲使六子皆武以备盗”。某日,一位病怏怏的老者来到石家,一面咳嗽一面说要给石翁的儿子传授上等武技。石翁见此老者病得似乎连自己都保不住了,居然还要传什么武艺,很不放心。无奈,老者坚持,他只得把6个儿子都叫到大厅里,看老者愿收哪位为弟子。老者选徒弟的方式很独特,他叫人铺一些荆棘在地上,叫6位公子赤脚踩过去。从石大郎到石五郎,都毫无障碍地赤脚从荆棘上踩了过去,轮到石六郎时,却犹犹豫豫,不肯过去,老者问他,六郎回答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害。出人意料的是,老者就收了六郎做弟子,理由是,一个自我爱惜的人,一定不会去伤害别人,“六郎不残其身,宁残人哉”?

老者授石六郎武艺好些日子。这位师父很重视实战,师徒二人经常进行对练。但有一回却出事了,师徒二人那日在壁衣间对练,老者居然失手把六郎打死了。老者见状大惊,卷起铺盖就跑人,路上碰到石翁,石翁问缘由,老者交代自己误杀徒弟,石翁居然不计较,说出一番雷人的话:“不要紧,我家有6个儿子,打死一个还有5个,其他5个都可做你徒弟啊。”老者于是又回来了,发现六郎并没有死,就用刀圭药治好了徒弟的伤,继续授艺。又过了半年,老者辞行,告诉石翁:“六郎温润有养,必足以卫主翁之产。”

老者离开石家后还继续当武术教练,就在离石翁家不远的地方传授武艺,收了30多个弟子。奇怪的是,每天早上,老者的桌子上都有一份枣糕,日子久了,他才知道是有个做糕点的人,名叫王新,人称“酸糕新”,想学武艺,因此每天孝敬一份糕点。老者感其诚意,答应收其为徒。“酸糕新”很有武学天分,悟性高,学了没多久,成为徒弟当中武艺最高的,尤其是轻功了得,“履险骑危”,就像猿猴一样灵活。只是不曾想这王新不学好,一身武艺不用在好地方,居然当飞盗,留下很多犯罪记录,弄得当地鸡犬不宁。当地人纷纷上门找老者的麻烦,说你教了这么个不善的徒弟,成为地方一害,你该负全部责任。 老者很歉疚,说:我老了,估计打不过那小子,我请我另一个弟子石六郎去收拾他吧。

石六郎也很乐意替师父清理门户,替地方除害,不过师父跟他说,你的武艺未必能胜过“酸糕新”,所以得抓住他的弱点。据观察,王新每次跃上屋顶时,追击他的人也跟上屋顶,他就将刀锋向下刺,刺中人的肩井,有好几个人就这么死在他手上。因此,你和“酸糕新”格斗时,一见他上屋顶,要假装跟上来,对方就会下杀手,等他出刀完毕,你跃上屋顶,不等他出第二刀,立即将你的刀锋向上,刺他大腿,他就歇菜了。 石六郎将师父传授的刀法,苦练了10天,然后追击“酸糕新”,果然将这个飞盗刺伤从屋顶打下来,等在下面的捕快一拥而上,活捉飞盗“酸糕新”。老者选徒弟可谓有得有失,他选六郎为徒弟是正确的,因为他看中了石六郎的善良谦让,可是他选“酸糕新”时,只是注重对方的诚意,却疏忽了对方的品质,没有想到每天的早点后面,暗藏着深深的算计。

不知道你指的″ 历史 ″是从那个年代起始,也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个方面的人物。

广东十虎是19世纪(1801--1900)的人物,其中几位还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时代背景

广东十虎是近代中国 历史 的产物, 由于清代末年内忧外患 社会 动荡不堪,清政府根本无力保护良民, 广东省地处南方治安更为恶劣,民间为了保护自己纷纷习武,各村镇行会争相聘请武术高强的武师任教,一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二来亦可使子弟强身健体,故一时之间练武之风异常炽热,特别是广州有许多武馆相继设立而且公开招揽学生。 正所谓同行如敌国,各武师为了争夺市场利益,彼此间踢馆和接受别人公开挑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一场比武决战后,胜者有更多学生慕名而至,败者漏夜回乡关门大吉,可想而知在残酷的竞争下,没有真材实料是不可能在广州吃武师这行饭的,更无用说要在广东打出名堂了,然而,这种环境却促进了近代南派拳术的发展, 许多现在还流传的南拳均始创于这个时代背景。

当然按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武功高强的武师亦不一定受人尊敬,那些拥有高强武功而言行不善的只会被人唾骂为以武凌人的恶霸, 唯有行侠仗义,武功高强的受老百姓所尊敬。 其被封为“广东十虎”的武师 ,便是这类身怀绝技的民间英雄。

十虎介绍

1.侠家拳 王隐林

广东南拳之大侠李胡子从四川云游到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把侠家拳传给僧人王隐林(又名王飞龙),王隐林到广州后还俗,在黄沙兼善街开设武馆授徒,把十二支桥,小罗汉,虎鹤相斗,大罗汉,侠家刀、枪棍等拳械套路传给王汉荣、王伦(王敬初)、蔡懿恭、王林开、潘鉴等徒弟,广州洪家拳邓龙对侠家拳表示欣赏,便让儿子邓锦涛拜王伦为师,邓锦涛传给他的儿子邓镇江。 王隐林在广州传授了七个高徒,其中王伦一脉传给邓锦涛,王林开一脉传给吴肇钟,吴肇钟发挥了侠拳的鹤形特点,分支白鹤派,蔡懿恭一脉向海外发展,称龙长老是喇嘛,故又分支为喇嘛派。

绝技:侠家拳,侠家拳械,拳套有四套:十二支桥,小罗汉,大罗汉、虎鹤相斗,器械有单刀,左把枪,九点十二枪响棍等。

2.九龙拳 黄澄可

生性善良,宅心仁厚,天资聪敏,乐於助人。本为乡村赤脚小子,万事不强求,後离开家园往省城,面对人生种种考验与经历之馀,先後得一代宗师陆阿采、黄麒英、铁挢三等人指点武学,经历大大小小生死切磋搏斗,融会贯通各家之大成,终自创出一套刚柔并重,变化无穷的“九龙拳”。国难当前,不惜联同众虎,洒热血,抛头颅,发扬武学之“侠义精神”,成为一代英雄。

绝技:九龙拳,九种武功集一身,拳招一发犹如“九龙冲天”,幻变无穷。

3.铁沙掌 苏黑虎

少林黑虎门源出嵩山少林寺,距今约二百年前道光年间,有一少林僧人法号兆德,每隔数年便到广东化缘一次.因而遇上顺德北岗乡之苏黑虎,苏黑虎年幼已习武术,但目睹兆德和尚的少林绝技后,即决心跟随兆德和尚上嵩山少林学艺. 但苏黑虎初到少林寺的时候,兆德和尚却一点功夫也不传授给他,只是每天吩咐苏黑虎重复地从事抛石锁、弹石球、埋木椿等最基础的功力训练,原来兆德和尚心里是另有打算的,他希望苏黑虎能够练得一双桥手坚实如铁,唯拥有这种武术功底,少林拳的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就是这样,苏黑虎整整花了三年时间不断练习基本功,直到有一天,兆德和尚认为时机成熟才亲授了一套黑虎十形拳、一套醉八仙拳、黑虎刀及金刚棍。前后六年,苏黑虎终于学成下山,其时已是二十四岁。 身怀少林绝技的苏黑虎回到老家顺德后,接受乡人的邀请教授村中子弟少林武功,苏黑虎在村镇里教拳未免感到自己怀才不遇,遂到省城-------广州发展,在同村兄弟介绍下,先任职果栏教头,三年后苏黑虎在广州西关开设武馆,由于艺宗少林,武艺精湛,慕名而来者日众,更招致当地的武当派教头吕荣妒忌,到苏黑虎之武馆捣乱,但被苏黑虎击败,从此声名大噪 。 苏黑虎所教的是黑虎十形拳,十形者,即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貂,是刚柔并济的拳术,套路分作前椿,中椿,及后椿三部份,由于源自少林寺,故取名少林黑虎门,以传后世,更因苏黑虎技艺精湛,行侠仗义,名震羊城,得后人封为“广东十虎”之一。

绝技:铁沙掌,黑虎十形拳。

4.无影脚 黄麒英

黄麒英功夫源自於金钩李胡子和洪熙官的传人陆阿采。 黄麒英乃南海西樵人。少时鬻技街衢,卖艺求生,一日在镇粤将军署前旷地卖武。少林十虎陆阿采刚巧在场,见是良材,便收他为徒。麒英事师之十年,得其艺之神髓。其后为镇粤将军所部兵技击教练,所受薪俸甚微,月所得者,仅三两六钱银,胡能以赡养其家,乃於靖远街设生草药店,期薄有获,以补不足。麒英把平生所学传给儿子黄飞鸿(在功夫片来说,黄飞鸿更是最著名的人物)。黄飞鸿再传林世荣、梁宽等。

绝技:无影脚,擅长脚法

5.软棉掌 周泰

周泰是广东湛江人,侠骨丹心,唯心高气傲,自尊心过强。醉心武学,为“十虎”中的“武痴”。以发扬家传周家拳为毕生事业,却羁绊於武学范畴上的“象牙塔”内。後得高人指点,抛开周家拳枷锁,脱胎换骨,练成了一套以柔为主,柔中寓刚,行掌时棉延长的掌法---“软棉掌”。

绝技:软绵掌

6.七星拳 黎仁超

为人聪明能干,头脑灵活多变,每每洞悉先机,城府甚深。为“十虎”中之智将。绝招七星拳,拳术犹如“北斗七星”,静如穹苍天河,动如斗转星移。这“七星拳”本作“七伤拳”,招式以狠辣恶毒为主,务求一招杀敌。黎仁超虽有着一身好武功,却深藏不露,不会轻易出手。初时为不择手段向上爬之人,甚至不惜利用别人感情来渔利。但始终本性善良,到关乎国家安危处,亦能大彻大悟,弃暗投明,终亦能成为“广东十虎”之一。

绝技:七星拳(七伤拳)

7.鹤阳拳 谭济筠

本名谭石窝,成名后将名字改为谭济筠. 性格率直冲动,後随咏春宗师梁赞学武,不单武艺有进,人亦变得成熟稳重,因缘际遇结识到革命党人,更不惜舍身匡扶,多番身陷险境亦义无反顾。後来融会咏春拳自创鹤阳拳,此拳法放拳如猛虎,出枪如蛟龙,拳法刚烈威猛,动作长桥大马,大开大合,套路以抛拳、冲拳、冲锋抛拳为主,动力以发长劲、抛劲为主,冲击力大,枪法以弹、抛圈托为主,进攻勇猛快速。其后更开设武馆授徒,发扬鹤阳拳要萃,成为“广东十虎之一”。

绝技:鹤阳拳

8.鹰爪王 陈铁志

陈铁志又名陈长泰, 一身武功刚猛雄劲,出手疾如闪电,指劲雄浑,坚如铁石,故人称“铁指陈”。陈铁志出身低下,只是莽夫一名,惟利是图,恃强凌弱,深明无权势不富之道,可惜处事从不深思熟虑,难以攀龙附凤,只能沦为犬马,後来洗心革面,与其他众虎一同抵抗外侮,成为“广东十虎”之一。

绝技:鹰爪功(武功刚猛雄劲)

9.醉拳 苏灿

本名苏灿,为人好胜,本性善良。 认为父亲只懂委曲求全,引为耻辱,形成反叛性格,事事招摇,终日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本为当地一霸,生性不羁,沉迷武学。 苏灿本过着富裕逍遥的日子,但是,在遭遇到斧头黑帮的纠缠、洋人买办史密斯的阴谋以及因自己的过错使父母惨死,恋人洪绮莲的离去等等挫折后,从此遁世江湖,沦为乞丐,与酒为伍,狂歌当哭,竟把酒意融入武学招式中,开创出别具一格的“醉拳”,为“广东十虎”中最出世化外之一虎。 在朋友余枫、挚友铁桥三等人的倾力帮助下,终于在其流落地———湖南长沙镇再度雄起。品德、武功不断提升,同铁桥三一起名震广东,被民众推选为广东十虎之一。其匡扶正义的豪举使其成为真正受人敬重的一代武林宗师。

绝技:醉拳(“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

10.铁桥三 梁坤

正名梁坤,有洪拳大师之称,广东十虎之首。少时拜少林名手金李胡子为师,平生好习拳技,游览各地,寻师访友,苦练少林武术,练得桥手如铁。好与佛家往还,在广州市彩虹桥广昌梁布厂任教,技压各方拳勇,声名大振。生於清嘉庆年间,历咸丰同治两世,卒於光绪十二、三年间。铁桥三之死,乃因在海幢寺随圆光和尚练习三十六点铜环棍,积劳成疾,铁桥三因染有阿芙蓉癖者,圆光和尚命其戒烟,铁桥三从之,决心戒绝,苦练棍法,但因年事已老,体力不胜,染病而卒,享寿七十高龄。

绝技:洪拳、铁线拳

广东十虎 是清朝晚期在广东省以武术享誉的十位武林高手。此十人部分在广东立馆传艺,有的更成为了地方团练的教头。当中数人有着传奇身世,因此他们的生平成为后世不少电视剧与电影的题材。

关于“广东十虎”成员名单,主要有两种说法。已故香港武侠小说作家陈劲(笔名我是山人)在其著作《武坛二虎》之自序中指为: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黎仁超、苏乞儿(苏灿)、黄飞鸿(黄麒英之子)、铁桥三(梁坤)、铁指陈(陈长泰)、谭济均等十人。[1]然而另一位香港武侠小说作家、也是黄飞鸿弟子林世荣的门人朱愚斋[2]则表示,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邹泰(一作周泰)才是。

根本没有什么广东十虎,即便有,也只是小范围并不代表真正实力,因为古时通讯交通不便利,所以即便是开赛比武也并不可能通知到各乡各镇每个人,能有超过30%的民众知悉已经是了不起的事儿一件了。

并且中国功夫也仅仅是煅练下身体的运动,并不存在有电视所说的厉害,所谓武功也只是将一些借力缷力及用力等一些力学原理和方法总结,得以发挥最佳的躲闪和打击状态………

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该舞盛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该岛的中部,历来是军事要地。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全镇东、西两街的“人龙舞”就会倾情连续演出三个晚上,吸引着岛内、岛外的群众前来观赏。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福王朱由嵩带领他的余部南撤,准备到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相传八月十五走到该地。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过好中秋,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从这个时候开始,人龙舞开始逐步定型,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人龙舞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备师移驻东山圩,改名为东山水师营,有官兵253人,并在东山圩设有武秀才考场。自此,东山圩得以迅速发展。当时,东山圩东、西街各有一支人龙舞队伍。武秀才的考试一般设在八月十五。于是,人们白天看武试,晚上看“人龙舞”,两支人龙舞的队伍相互也展开了技艺的比赛。一时间,东山圩热闹非凡。就这样,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人龙舞一直舞到当代,历久不衰。

它传统的演出场地是海边、圩镇小街,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只是近年来,才走出海岛,逐渐走进“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定于八月十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会舞动起来。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是由三个小孩子分别扮演的。扮演龙头的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小孩子,双手还要同时握两个盾牌。因此,要求扮演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练。“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小孩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龙尾”的大人也肩负一小孩。“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筒,以示龙眼闪光。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随着龙头缓缓前进,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整条人龙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近年来,本地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被誉为“东海一绝”。

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圩街上狂欢,,忘情时把友人抬置于自已肩上,平卧肩部者手抱后者双脚,脚夹前者颈部,挨次递抬。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 “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

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 舞鹰雄是湛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相斗相处的动作神态而创编的一套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廉江市的新华、河堤、安铺等地。

《舞鹰雄》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于是,发生了争斗。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后来,群鹰参战。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形象机灵而勇猛。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表演套路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采天青等。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扮演鹰的演员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伏在一根高杆上,然后,众人推起竖直,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场面。难度最大,是整个舞蹈的高潮。

据村民陈兆明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两家滩圩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了。但一直只是在地面上舞蹈。传至20世纪四十年代,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运用腹力,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大大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

竹园村现在的鹰雄队班主是梁荣章的儿子梁宝琛,现年63岁。1988年,他率队首创双鹰上杆采青,并且把杆的高度从父辈的4米增加到6米,使舞鹰雄更惊险、刺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他带领的这个支队伍曾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广东省文化厅[1997]52号《关于命名第一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决定》,湛江市、廉江市先后命名新华镇为舞鹰雄之乡,该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节目中播出过。

(资料参考2002年2月10日《湛江晚报》) 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如果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陆(泥塑)、空(飘色)。“三绝”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佳节。那时吴川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涌涌,堪称“吴川狂欢节”。正是由于拥有这综合立体的“三绝”,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据考证,飘色相传起源于番禺,清末民初传入吴川市。由于该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是梅菉,所以,飘色实际上是在梅菉镇盛行。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据说,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飘色定型于1930年,老艺人陈趣珩改色梗为铁棍,使飘色看起来华丽的同时,还让人觉得非常神奇。飘色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来自于家喻户晓、群众喜欢的传统戏剧中的人物,也有一些是当地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飘色有许多种,按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水色、车色、船色等。吴川的飘色属于“车色”,即将小孩化妆成戏剧人物后,固定在小推车两米多的高杆上。一车称为“一板”。一板由几个人物组成,就称为几飘。如一板一人,就称为“一飘”,现在最多的已经达到一板“六飘”。为了造型上的美观计,多飘时会使人物分层次站立。表演是以巡游为主要方式,由三五个人推车而行,车上架起锣鼓,行进间敲锣打鼓。“飘色”之绝在于,由于采用了高超的隐蔽的办法,在外人看来,那些人物造型是站在一只宝剑的剑尖或者一根钓杆上,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人物甚至是站在活生生的小动物(如鸡、鱼等)的身上。由于“伪装”得很是巧妙,一般人很难看出奥妙何在。一些美国人把飘色称为“隐藏的艺术”。

飘色表演多数时候都带有竞赛色彩,一街和一街赛,一村与一村赛,一镇与一镇赛。这就使得整个演出期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再加上街道披红挂绿,到处欢声笑语,整个梅菉镇沉浸在一片喜庆吉祥的氛围中。

过去,飘色一般由成年女性扮演,现在则多是10岁左右的儿童乔装打扮。工艺方面,飘色也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木工发展成了一门综合工艺,借助现代手段,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于一身。

吴川飘色的代表队伍是梅菉头飘色队。这支队伍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一些表演,获得多项荣誉。

据《吴川县志》记载,吴川泥塑源于梅菉镇的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廖氏带来了石湾陶瓷工艺。大约是在唐朝中期的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捏了个小陶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于是,许多陶工也争相效仿。自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来。明洪武年间,由于皇帝经常派人到各处搜罗美女,引发民间不满。梅菉村的群众乘闹元宵之机,造了一套造型夸张的皇帝与皇后泥塑摆在街上,取笑皇上。此后,当地群众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热情更高、兴趣更浓。

泥塑主要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戏曲人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泥塑工艺也经历了由“土“到“洋”的发展变化阶段。过去是用稻草、竹蔑绑紧树杆作泥塑的支架,现在是用铁线扎钢筋。人们还借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段,暗设一些机关,使泥塑可以摇头、摆头、上下运动。

关于花桥的起源,据说,与庆祝元宵节有关。与梅菉镇只有一江之隔海村群众,每逢正月十五便纷纷涌到镇内庆赏元宵,镇内群众晚上也成群结队去隔海年烧花炮。来往过渡全靠小船,十分不便。明朝万历年间,当地春旱,江水下降,江面变窄。元宵前夕,隔海村村民吕广、吕尤兄弟二人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搭一座桥方便两岸居民行走。于是,就地取材,把梅菉镇所有卖猪肉摊档的猪肉台借来,搭成了一座简易桥,供人们平安快乐过往隔海村庆赏元宵。为了美化这座桥,吕氏兄弟还在桥头两侧摆满了鲜花。次年,隔海村民得到启发,租用数十艘木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桥面盖上拱篷,篷内装上采灯,两旁点缀鲜花,称为“花桥”。后来,人们还在花桥的一端搭起一座观音像,想生孩子的人就采桥上一朵花,到观音像前拜一拜。花不能乱采,想生男孩的,要采白花;想生女孩的,就要采红花。此外,桥头还有摆卖茹菇和生菜的小贩在招徕顾客。据说,买了茹菇即可添男丁;买了生菜即可发财。

作为传统风俗,花桥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的花桥上,除了鲜花、彩灯外,还增加了书画展览的内容,为古老的民俗平添了不少文化味。 “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安铺八音”指的则是流传于古镇安铺的一种器乐演奏艺术,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有资料记载,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以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协奏曲。这些民族乐器包括:手铃、小扣锣、小钱、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萧、洞萧、大筒各一支,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安铺八音队由21人组成,表演多是在街上游行进行。安铺八音的演出多在每年元宵佳节及端午龙舟竞渡时。每到这些时候,乐队表演者身穿长衫马褂,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操音响者走在队首,弄萧琴者跟随其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音韵飘逸,萦回长空。街道两旁,观者如堵,男女老少,欢欣鼓舞。

(资料参考《论湛江文化》)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湛江傩舞又称走成伥,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主要流行于雷州市的附城、松竹、南兴、杨家、白沙、客路等镇。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或神诞时举行。主要的目的是驱邪遣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傩舞的造型,呈现粗犷,庄严威武。面具是整块的樟木雕刻而成,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羁、粗犷狞厉,文相端庄俊秀、气宇轩昂。

傩仪活动是由道士在庙前设坛,向神灵燃烛、焚香、烧纸宝、供三牲。接着颁令、颁符、敬请五色旗队,八宝、飘色、锣鼓班,傩舞队等各路兵马到坛前札寨练兵,然后到各家各户赶鬼驱邪,保佑平安。之后游神。游神队伍浩浩荡荡到村镇各土地公管辖境界敬祭。游神完后,队伍回到神庙广场前,再次举行祭神仪式,整个活动宣传结束。

傩舞用的敲击乐器主要有月鼓、高边锣、钢胆等三种,个别的还加大锣、大钹和唢呐。

近年来,由于这一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许多地方已经停止了这类活动。

(资料参考《雷州传奇》) 考兵舞流传于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东岭村一带,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属傩舞中的一种。当地村民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祭祀时,村民敲锣打鼓,跳起“考兵”舞,以示“驱鬼除疫,遣灾纳福”。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起日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中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

旧县村“考兵”祭祀活动分为六段进行:考兵、撒粮、出征、滚刺床、送丁赐福、纸船遣灾。舞蹈自始至终由舞蹈领队主持,从早上辰时开始直到晚上戌时止。

傩舞在东岭村叫做“考兵”,或“练兵”和“驱魔”,由“车”、“麦”、“李”、“刘”和“洪”五位将军(村民也称为“凶煞将军”)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传说中这五位将军是北宋抗辽名将康皇麾下的战将。据了解,湛江东岭村的傩舞是由其祖上在宋朝由北方迁居福建莆田,明朝时入湛江,明末定居于此地,考兵傩的面具于明末清初雕刻,至今已有400多年,傩舞面具平时就保存在灵冈庙内。

1999年3月,羊城晚报自从整版报道了东岭村沿袭历史悠久、被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的《东岭傩舞》(羊城晚报1999年3月6日第八版视觉新闻)后,东岭村和东岭傩舞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众多专家、教授、文人和记者纷纷前往该村考察、采访和摄影。1992年,东岭考兵傩舞被批准收入国家重点科研工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2001年11月在台湾《民俗曲艺》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湛江市湖光镇东岭村的考兵傩》。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也曾到东岭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傩舞现象作了研究。另外,东岭村“考兵”傩舞五战将的面具图像还曾经被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采纳印制在200电话卡做封面。2007年4月“考兵”傩舞被列入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1月,东岭傩舞队还被评为湛江市最具活力民间艺术团队。

现在雷州半岛的雷州市南兴镇、松竹镇;徐闻县大黄乡;廉江市石角镇石东村;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东岭村等处仍沿袭傩舞祭祀传统。目前,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东岭村的“考兵”舞于1992年经省、市、郊区文化编纂成册,附上乐谱、造型、道具、动作、图解、场记等,以及说明、艺术简介,均被中央文化部选编入《中国民族舞蹈集成·广东卷》。 舞貔貅是吴川市梅菉镇特有的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猛兽,据说比狮子更威猛。吴川市梅菉镇很久以前就流传着貔貅的故事、有舞貔貅的舞蹈。

舞貔貅由数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3层人塔。第一层由28个大汉组成底层,再由8人叠成第二层,8人组成第三层。貔貅(由2人扮演)从人梯登上“塔”顶,在上面起舞、采青。舞蹈时,人塔随着锣鼓节奏慢慢旋转移动。舞蹈采用锣鼓击乐伴奏,从貔貅出场、扑食、翻滚、搔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动作,分别为轻、柔、缓、急、强、劲。全套动作包括貔貅过山、过桥、上小山丘、叠牌山、上牌山等。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且具有奇、险、趣的特点。 雷州石狗,是一种石刻艺术。

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

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据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石狗在雷州人的心目中,先是图腾崇拜,然后变成了呈祥灵物。人们把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狗放置于村口、井边、房前、屋后,希望石狗能够为他们驱邪镇妖,保佑一方平安。此外,据说,石狗还有生殖保佑的“功能”。

石狗的造型,也经历了抽象到具象的一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石狗高达2米多,1000多公斤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雷州市的石狗博物馆里,还有一只珊瑚岩刻的小石狗。

据估算,雷州市境内现存的古石狗约有1.5至2.5万只。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雷州市政府从2001年初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于2001年11月底建起了石狗博物馆。将收集到的300多只石狗正式落户于该馆,供游人参观。据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继续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石狗,并有建石狗公园的打算。 蜈蚣舞是雷州半岛南部徐闻县乌石镇的一项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一筇般在每年中秋节期间进行表演。

传说古时乌石港曾遭瘟疫,渔村萧条,后来乡民相约共驱瘟魔。为表同心合力,各人以缆绳系腰连成长队,入夜时手执香火进港驱邪。队形舞动 宛如蜈蚣爬行,神态惟妙惟肖,故称“蜈蚣舞”。蜈蚣舞活动由三支队伍组成。一支是锣鼓队。由锣、鼓、钹合奏着,在蜈蚣队前头引路。另一支是蜈蚣队,由59人牵动着一条长达一百多米的大绳,三名青壮年在前头牵引绳头,腰扎小绳连着大绳,头戴竹笠,手握点火的香把,左右开弓,对面互举,背向前进。大绳尾端,由二人各背着一个一个插满密密麻麻香火的猪笼,再由四名壮士扶持着,让其假扮醉汉大绳两旁由50名青壮年腰扎小绳连着大绳,个个头戴竹笠,笠上插满香火,双手拿着点上香火的香把,随着锣鼓节奏,左右来回,沿着大绳跳起蜈蚣舞。另一支队伍是由数十名青少年举着火把在两旁照亮着前进的道路。蜈蚣队伍所到之处,炮声雷鸣。一百多米长的香火点点成线,有曲有直,有圆有方,景象壮观,酷似真蜈蚣在蠕动。

(材料参考中叶春生著《广府民俗》) 醒狮舞是广东地区较为盛行的一种舞蹈。醒狮与北狮不同。北狮四脚着地,酷似真狮。醒狮只有狮头,舞者两脚着地,狮身以一块布(红、黄、白、绿、蓝等颜色)盖住狮尾的另一名演员。醒狮分为地狮和高桩狮两大类。其中,文车醒狮属于高桩狮。

文车村素有习武强身的传统。醒狮往往由武馆的带头操持。该村的醒狮已了百年的历史。近年来,他们的高桩狮技艺日趋进步,频频参加国内各种比赛,成绩不俗。

文车醒狮演出时的高桩总长度约为16米左右,最高桩3米,桩间某处设索桥,索桥长1米。桩间距约38公分,桩面30公分。表现的内容是:一头狮子,睡醒后,穿越丛林,跨过沟壑,到山巅采取灵芝(即采青)。表演的套路主要包括:巧踩梅花桩、勇闯七星阵、荡过藤索桥、飞越险悬崖、智取灵芝草、喜庆归山林。,表演时,文车醒狮威形威神俏,刚猛健硕,英武骄健,气势逼人。既有高难的动作,更讲究幽默风趣,重视从细节上活灵活现地表现狮的神态,观之惊险有趣。

文车醒狮先后在2002广东省首由民间艺术邀请赛、2002湛江民间醒狮表演艺术大赛和2002年中国(湖北荆门)国际醒狮邀请赛上获得奖牌。 白戏,俗称“白戏仔”,主要流行于廉江市,是春节期间民间庆典活动之一。

据说,白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这种戏,用本地白话民歌演唱,辅之以自制的简易木偶,一般二至五人即可演出。由于是采用竹筒配击节奏,又称为“木鱼班”。这是最早的白戏雏形。道光年间,白戏发展已经进入兴旺时期。唱腔不断革新,音乐曲调不断丰富,木偶制作引入粤剧脸谱,技法细致逼真,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地方戏。白戏的演出舞台,多以临时舞台为主,大都搭在村口、街边。舞台装置简单,背景挂活动画布。

白戏的代表人物是以曲龙村戏班。周围村庄的许多人都到该村学艺,学成后,往往打出“曲龙班”的旗号,到各地巡回演出。

(资料参考2002年2月10日湛江晚报) 雷州歌,简称为雷歌,是雷州半岛人民喜闻乐见、流传颇广的一种即兴表演的民间文艺形式,演唱时采用本地雷州方言。长期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湛江人民总结出了许多生活、生产经验和教训,他们把这些经验、教训总结成歌谣,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即兴演唱。

雷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民谚。这时的雷歌以生产生活经验为主,句式简单,字数多少不一,可诵可念。二是歌谣。这时的雷歌句式长短交互使用,歌词四句成组,基本押韵。三是歌藤。因为这时的雷歌词意缠绵不绝,有如树之缠藤,故称“歌藤”。这时的雷歌最接近于现在的雷歌,每句七字,四句一首,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特别讲究,如第一句基本用阳平声定韵,第二句用阴平声韵,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韵,第四句押平声韵。在经历过这三个阶段之后,今体雷歌正式定形。数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奇葩越开越繁盛,越开越逗人喜爱。

雷歌形式多种多样,有对歌、有独唱,内容丰富多彩,所涉颇广。其中,最重要、最有特色、也最为成熟的应该是姑娘歌。姑娘歌是雷歌从“自我歌唱”发展为“为人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歌姑娘为主,而以歌童为辅。姑娘歌以说唱为主,歌姑娘与歌童对唱,或大胆地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情义歌),或诚恳地劝告世人(戏世歌),或歌颂神灵、祈福求安(颂神歌)。对唱时,现场非常热闹,对唱者如珠妙语,令人忍俊不禁。对唱的如果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激烈还有一定限度,但如果发生于群众歌手之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这种对唱要决出高下,比出高低,登台的总是临战经验丰富的艺人。对唱时,往往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各不服气,每个歌手都使出浑身解数,或借题发挥,或避重就轻,最后,常常要发展到刁难的程度,以求从气势上压倒对手。这时的姑娘歌就变成了“斗歌”。

由于雷歌是一种口头的民间文艺,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是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工作。由张竹西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雷歌三百首》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的三百首优秀雷歌。吴建华博士在她的著作《雷州传统文化初探》一书中,除了枚举一些雷歌外,还对雷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雷歌正在日益显出它的活力和生机来。

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的民间民俗舞蹈。该舞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918680.html

最新回复(0)